心理科普 |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父母该怎么办?

凤岗政法
+订阅

近日,有家长求助:“孩子的学习状态最近很差,每天晚上的作业要做到11点,有时候11点也做不完,还得早上起来做。问题是她也不出去玩,只坐在桌子旁边磨蹭,星期天能一整天坐在那儿不动,作业还是拖到晚上11点。现在连穿衣吃饭等小事也是一拖再拖,我骂、哄、表扬、鼓励甚至打都用上了,还是没奏效,而且作用越来越小。我坐在旁边看着,也找不到原因。尤其最近两个月更严重了,孩子经常说头疼,几乎每天都有,越做不完作业越说头疼。”

上述这个家长反映的问题是一个“拖延症”孩子的典型表现。那么什么是“拖延症”呢?

“拖延症”是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1

要求太高,打乱了内在秩序

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喜欢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父母的催促也会打乱孩子的内在秩序,不断地催促,本质上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控制。

被掌控后的孩子不但会失去自我,他的自尊水平也会降低。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今后的自律性。孩子的拖延,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

2

催促过多,导致的不良心理暗示

总是催促孩子,就会给孩子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我动作很慢”,渐渐的孩子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形成一个负性标签:“我是一个慢动作的人”“我是需要被催促的”。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后,就会使自己的行为渐渐越来越符合这个标签,于是就出现了家长越着急,孩子越慢,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3

压力太大,产生的消极对抗

现在的父母总是喜欢不停地给孩子布置任务,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不能与父母正面冲突,为了反抗,他们只得用磨蹭拖延的法子进行消极对抗,以避免更多的任务。

行为的偏差

拖延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畏难和逃避行为。他们对以往本可胜任的学习任务也常感到力不从心,总是高估学习任务的难度、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敢迎接本非难事的挑战。

一旦孩子面对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时,他们既怕因拒绝而被人鄙视,又因自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而以低效率的学习状态来应对。并且将这种行为泛化到了其他行为表现上。

人格不健全

长期的行为偏差会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比如习得性无助,表现出对自己无能的全然接受,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从而表现出自卑、破罐子破摔的人格倾向。我们都知道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也是很难。人格的不健全,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父母之所以会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抓狂不已,是因为家长觉得这些题目很简单,所以孩子应该会、必须会!但这种要求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甚至还不如孩子现在的表现。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走进孩子心里。只有真正理解孩子了,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帮助孩子。

改变认知,接纳孩子

即使是年龄相当的孩子,不同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也会表现出心智方面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孩子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认识到,即使孩子没有完成我们的心愿,也要接纳孩子的一切,他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学会接纳孩子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惩罚有度,多作鼓励

孩子出现磨蹭、拖延等情况时,做家长的应该分析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孩子自身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而非不问原因的斥责、惩罚,特别是强迫罚写错题,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容易让孩子对作业产生厌倦心理。

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发现孩子写得好、写得快的时候,或者哪怕是有小小的进步,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做作业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拖延的毛病。

调节自我,学会放手

父母由于孩子拖延,而变得焦躁不安,于是不停地催促,结果越催促,孩子越慢,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

它指的是个体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的现象。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教育中不焦虑、不急躁,能以积极的正面情绪去感染孩子,保持与孩子的界限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

-信息来源:大兴科普、健心有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