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三十载的“普通医生”| 韶关仁医

南方+

在韶关市新丰县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灯在清晨总会早早亮起。中心副主任赖海涛早早地来到诊疗室,翻看着最近开的中药方剂。

这样的习惯,他已经持续了三十年。这位扎根基层的医者,为众多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用仁心书写着当代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担当。

脑瘫患儿的重生之路

2024年初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一对夫妇抱着瘦弱的十岁男孩推开了赖海涛的诊室门。病例显示,这位早产儿因大脑性瘫痪导致肢体乏力,关节畸形且拘挛。这十年里,他们辗转广东广西多家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数百次,但独立行走仍不超过五步。

他们听说,新丰有位赖海涛医生对瘫痪治疗有“奇招”,便抱着希望前来就诊。“当时孩子股四头肌肌力仅2级。” 赖海涛翻开当年的诊疗记录,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的脉象变化和用药调整。

面对现代医学判定为难治性病例的患儿,他采用“中药调理+运动再学习”的疗法。根据患儿病情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辨证施治,他为患儿开具中药处方,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并指导家长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经过8个月的系统治疗,奇迹悄然发生:患儿膝关节活动度从45度增至110度,徒手肌力测试提升至3级。当患儿独立走过诊室五米走廊时,母亲掩面而泣。

慢性重症病患者的守护

在基层行医的日子里,赖海涛遇到过众多慢性重症病患者。他们所患疾病,有的无法根治,有的治疗费用高昂,让患者家庭不堪重负。

2023年,赖海涛接诊了一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徐某,总胆红素最高达489μmol/L,外院预估肝移植费用逾百万元。患者无奈放弃,病情也随之逐渐加重。

赖海涛接诊后,全身心投入病情研究中。他翻阅大量书籍资料至深夜,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他根据每日舌苔厚薄、脉象滑涩调整药量。

经过长达8个月的中药调理,患者的全身黄染逐渐消退,乏力感减轻,食欲也有所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赖海涛认为,哪怕无法彻底治愈,通过中药调理,也能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与经济压力。

乡镇义诊路上的坚守

每个月至少有一天,赖海涛的义诊背包总会准时出现在偏远山村。这个印着“新丰卫生”字样的帆布包,装满了灸条、耳穴贴和手抄的《常见病简易方》。

每次义诊,前来问诊的群众都排起了长队。在临时搭建的简陋诊疗台前,赖海涛耐心地为群众提供中医诊疗、推拿、针灸等服务。

在大马村,他为李阿婆实施麦粒灸治疗膝关节炎;在高桥村,他用耳尖放血法为高血压危象患者紧急降压……他以仁心关怀每一位患者,耐心解答他们的健康问题,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给出个性化的养生保健建议。

只要现场条件允许,他还会开办健康小讲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科普健康知识,增强大家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三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六镇一街,累计义诊服务2万人次,培训村医150余名。“我不过是个守着本分的普通医生,患者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奖章。”赖海涛说。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新丰卫

致敬韶关仁医专题>>>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