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罗丹长期奋战在职业教育一线,用心用情守护学生成长成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在大量走访调研基础上提交了多份建议,从不同角度为职业教育发声。在她看来,代表履职和教学工作一样,都必须有理论支撑、有实践探索,要努力推动解决难点痛点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罗丹履职的视野变得更宽更广。从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到传承和发展方言文化,都是她关注的事情。“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我学会了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希望能在与各方思维碰撞中获得启发,真正做到为发展献计、为民生建言。”她说。
罗丹。
“代表履职要到一线中去”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罗丹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一环,要让不同禀赋和需求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社会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每个群体都应获得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并享有尊重与认同。”在罗丹看来,我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迫切需要建立支持“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基础性制度。
罗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持续关注国家资格框架建设议题,建议落实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等值互认”,推动形成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结构。人社部答复,将加大与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国家资格框架建设。
如今,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职教本科院校开始出现,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今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职业教育的地位也更加凸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完善,学生们的成长成才途径更加多元,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必然进一步提升。”罗丹表示。
近一年来,罗丹多次走进高职院校、企业,积极参与调研、考察、座谈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选择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理清建言思路。她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要持续优化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只有到一线中去、到现场去,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更好地履职尽责。”罗丹说。
为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献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的突出办学优势。长期扎根职业教育,罗丹时不时走进制造业一线,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需求。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有不少企业主动找来,向罗丹表达诉求。有企业提出,所持的发明专利被侵权人屡钻法律漏洞,蓄意攻击,增加了企业的维权成本,难以对专利及知识产权创新形成有效保护,不利于技术积累与创新应用。
得知这一情况后,罗丹查阅法律条例、走访企业、与法律专家座谈……她了解到,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宣告该专利权无效。然而,由于现行规定对无效宣告请求的审查标准不够明确,以及证据标准比较模糊,致使这一规定存在被歪曲和滥用的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罗丹提交建议,呼吁完善专利保护规定,限制请求人对一项专利技术宣告“无创造性”的次数和时间,并增加请求人的举证责任,防止无实质理由的请求,让法律更好地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在与企业的交流中罗丹还发现,在养老服务等行业,掌握地方方言是学子们在择业就业的一个优势。然而,方言文化的传承在部分地区面临断层,不少中小学生对当地方言的掌握出现“会听不会讲”的状况。
罗丹呼吁,幼儿园和中小学在坚持普通话作为基本教学语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儿童使用方言的语言环境,引导少年儿童重视地方方言的学习和传承。
记者手记
用爱育人 用情履职
谈到从事职业行业多年的感受,罗丹坦言,自己非常喜欢和享受教师这个职业。“看到学生们毕业后走向各行各业,我很有成就感。”她说,教育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事业。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罗丹立足本职工作,在履职建言上下功夫。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为企业撑好知识产权“保护伞”、做好方言传承与发扬……不难发现,她的关注点都很细很实。瞄准“真问题”,做好“真研究”,推动“真解决”,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为此,罗丹时常到师生中间听取心声,还走进企业座谈交流,希望找准痛点、拿准要点,力争让建议更接地气。“无论是当老师还是代表,我都将尽心尽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信任。”
采写:南方+记者 刘汉能
摄影: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设计:刘子葵
统筹:龚春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