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城两会 | 漠阳视评:在高质量发展的脉搏里听见民生回响

南方+

01:54

在3月6日召开的江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江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梁小昌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翻开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既有追赶时代的紧迫感,也有熨帖生活的温情。

这份施政蓝图以“高质量发展”为轴心,将改革攻坚的锐意与新质生产力的脉动,绘就一幅兼顾经济硬支撑与民生软实力的治理图景。江城区正以独有的节奏,诠释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平衡智慧。

破局与立新

动能转换的双轨逻辑

“项目为王”的号角下,60个重点项目的落地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从宇立纸制品到高光照明光电,产业布局的迭代中暗含一条清晰路径:既要在传统制造业的土壤里深耕技改,让“老树发新芽”;又须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赛道上蓄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因。这种“双轨并行”的智慧,恰似漠阳江的潮水——既不舍昼夜奔涌向前,又懂得在滩涂处沉淀滋养万物的养分。

消费与民生

城市温度的双向注解

在“美食、旅游、赛事”融合的消费新场景里,藏着江城人对美好生活的独特理解。老字号商铺与智能交通枢纽共生,龙舟赛的鼓点与直播电商的倒计时同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非撕裂,而是互为注脚。当“阳货行天下”工程带着豆豉香飘向全国,当“文旅+”新业态让旧城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消费已不仅是经济指标,更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而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雨污分流、燃气接入,则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具象为触手可及的温暖。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实则是将政策精度嵌入生活褶皱的治理艺术——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百姓屋檐下的获得感来丈量。

改革与平衡

治理哲学的辩证法则

“1+3+3”联合招商机制的创新、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的推行,江城的改革始终带着“刀刃向内”的勇气。而“信用+”体系的构建,则让契约精神成为营商环境最坚实的底座。

在城乡融合的叙事中,这种平衡智慧更为凸显:高铁新城的蓝图与古村落的修缮同步推进,工业园区的扩张与生态保护达成和解。当银岭科技产业园的智能交通枢纽遇见埠场江海田园示范区的稻浪,发展的多维图景便有了更具包容性的表达。

底线与高度

幸福标尺的双重刻度

“一老一幼”精细化服务的推进,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民生保障的底线,恰是衡量城市文明高度的标尺。从特殊教育全覆盖到普惠性托育供给,政策设计始终在个体命运与社会进程之间寻找支点。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快与慢”“新与旧”“高与低”的辩证实践。当重大项目轰鸣的桩基与古城墙的砖石共振,当数字经济的光速与龙舟划桨的节奏共鸣,这座城市的治理哲学便清晰可辨:高质量发展从不是舍弃烟火气的腾飞,而是让经济与生活在共生中相互成全。在时代的巨浪中,江城既要做追赶风口的弄潮儿,也争当守护人间烟火的摆渡人。

策划:赵晨 杨世华 黄韬炜

撰文/剪辑:巫雅柠 杨广恒

拍摄:蔡锦云 江融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