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赴IPO的蜜雪冰城,终于在这个春天如愿以偿。
3月3日上市首日,蜜雪冰城股价涨幅高达43.21%,总市值超过千亿港元,成为截至目前港股市场现制茶饮行业市值最大的IPO项目。
这一成绩不仅打破新茶饮企业上市即破发的魔咒,也成就了一个现象级IPO。
在业内看来,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冲破魔咒被资本市场接纳,其核心就在于它不是靠售卖一杯杯奶茶赚钱,而是构筑一个供应链商业版图。
上市之后,这套“雪王”赚钱思路能持续支撑起千亿市值吗?插上资本翅膀的“雪王”能飞多远呢?
随着蜜雪冰城门店密度的增加,其扩张空间正在缩小。马华 摄
4元柠檬水的闭环“收割”
“4元柠檬水、2元冰淇淋、6元珍珠奶茶”是蜜雪冰城的三大王牌产品,故而很多人简单理解,蜜雪冰城靠平价起家走向全国,乃至走向股市。在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看来,可没这么简单,蜜雪冰城打造的一套餐饮工业化模型才是吸引资本关键。
招股书中,蜜雪冰城直言其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出售门店物料,包括食材、包材、设备等。另外,除了向加盟商供应原料,蜜雪冰城甚至还把生意做到了非加盟商客户身上。蜜雪冰城透露,公司也为食品、饮料等行业的企业客户提供若干商品。
拆解蜜雪冰城2024年前三季度35亿元利润的结构,可以发现超过65%的利润,均源自供应链体系而非终端销售。
依托自有产能,蜜雪冰城已经把产业链延伸到了多类原料。这也让其成为了加盟商的原料供应商。光是在食材上,蜜雪冰城就可以提供全品类一站式的饮品食材解决方案,为加盟商提供糖、奶、茶、咖、果、粮、料等。
此外,蜜雪冰城还自主生产部分核心包材和门店设备。招股书显示,该品牌自己生产糖蜜和果蜜包装瓶,自产成本在2024年前九个月比从外部采购价低约50%。
截至目前,蜜雪冰城提供给加盟商的饮品食材超过60%都是自产,其中核心饮品食材则实现了100%自产。
创业黑马分析师认为,这意味着,当加盟商每卖出1杯4元柠檬水时,蜜雪冰城已通过原料包、设备租赁、包装耗材等环节完成了至少1.2元的“闭环收割”。
这家表面上卖廉价饮料的企业,已将核心盈利点转移至隐藏在门店背后的B端产业链。看似免费开放加盟体系,实则通过掌控生态链关键环节实现持续变现,规避了传统茶饮受制于租金、人力、原料波动的风险。
也正因此,业内不少人称,现在的“雪王”更像是一家供应链企业。创业黑马分析师表示,对创业者而言,蜜雪冰城的启示在于:当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真正的商业壁垒不在C端的价格战,而在B端生产资料的重构能力。比开更多门店更重要的,是掌控门店赖以生存的“水电煤”。蜜雪冰城用食品加工企业的逻辑重构了餐饮价值链。
向“雪王”看齐卷起供应链
实际上,近几年,同蜜雪冰城一样加强供应链建设,朝着上游延伸的茶饮企业并不少。陈洪波说,“自建茶厂、果园,投资收购加工厂,早已是茶饮品牌再常见不过的操作。”头部品牌纷纷卷起供应链。
截至2024年12月,喜茶已在广东汕头建立超1500亩桑葚订单农业基地,在海南乐东建立近4000亩芒果订单农业基地;去年5月,茶百道首个自有原叶茶生产基地投产,年产能达5000吨。
古茗在浙江临平、广西横县自建茶厂;当前,奈雪的茶已经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福建南平建瓯等地搭建了自有茶叶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不少新茶饮品牌还专门成立了供应链公司,加大供应链方面的布局。在新发布的《2024喜茶年度报告》中,喜茶称其供应链配送范围北至漠河、南到三亚,已经覆盖超300个城市;去年3月、11月,沪上阿姨分别成立了上海沪姨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森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供应链管理、餐饮管理等。依托供应链方面积累起的资源优势,茶饮品牌们开始尝试走蜜雪冰城的路子。
陈洪波分析说,新茶饮品牌纷纷往上游延伸,本质上,也都有着相似的出发点。如今的新茶饮行业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行业内卷加剧。如何控制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是许多品牌发展的头等大事。而自建供应链,能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控制原料来源和生产过程,进一步控制成本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供应给其他品牌或采购方,获得产业链上的利润空间。
但陈洪波表示,供应链建设本身是一个投入高、回本慢的过程,且过程中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压力。所以,想要把业务延伸到上游,对品牌而言,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品牌实力不够强、资金不充裕将很难玩得转。
这也是为何蜜雪冰城盈利水平不错的缘由,去年9月底,蜜雪冰城公司现金流还从2023年的37.6亿元增长到了59.8亿元。即使如此,它仍执着于上市。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此次上市募集资金中,约66%将用于提升公司端到端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公司也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搭建国际供应链平台,以支持海外业务扩张。
密集开店利润被蚕食
蜜雪冰城创始人之一张红甫曾表态,茶饮同行中他最欣赏喜茶和古茗,喜茶把行业高度带了起来,而古茗稳扎稳打供应链优势明显。创始人张红甫、张红超两兄弟在蜜雪冰城发展早期,便定调要开万店,重资投入搭建供应链。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生产原料,才能保证稳定供应,维持极致低价。
为维系庞大的供应链商业版图,蜜雪冰城近几年跑马圈地一路狂飙。根据最新的招股书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门店数达到45302家,2024年前九个月,净增门店7737家,同比增速约25.3%。其同行头部喜茶、奈雪的茶,一个门店总数为4477家(截至目前),一个门店数量为1884家(截至目前),皆与“雪王”差距悬殊。
但这一模式也暗藏着一些风险。蜜雪冰城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说:“随着我们在现有市场继续开设新门店,我们无法保证新门店不会蚕食现有门店的业务。”
2024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平均单店日均终端零售额同比下滑5%,平均单店饮品出杯量减少了6400多杯,平均单店日均订单量也减少了9笔。
根据国证国际的数据,蜜雪冰城42%的加盟商经营两家及以上门店。虽然老加盟商开设新门店有政策倾斜,但由于区域保护范围的消失,也有加盟商吐槽:“(临近点位的新门店)必须拿来做,不然流量会被其他人抢走。”
随着门店密度的增加,其扩张空间正在缩小。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的闭店数量为264家、641家及714家。蜜雪冰城表示,关店数量与其加盟网络整体扩张大致成比例,并受到行业增速放缓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且蜜雪冰城的加盟商也在流失,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加盟商留存率分别为97.8%、96.4%及96.9%。
赛道整体承压
消费格局生变、同行间你追我赶,也让蜜雪冰城上市后的日子没预想中“甜蜜”。近一两年新茶饮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品牌“价格战”也愈演愈烈。定位中高端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将主力价格带下探至10元至25元,甚至推出“9.9元限时优惠”,去年,书亦烧仙草、古茗、茶百道、益禾堂等品牌均陆续推出10元以下新品。最为典型的是,沪上阿姨推出平价茶饮子品牌,明确提出服务于“追求质价比的Z世代与学生群体”,争夺蜜雪冰城核心客群。
随着同行纷纷下沉,蜜雪冰城的价格优势逐渐被削弱。去年12月,公司宣布所有饮品和冰淇淋系列涨价1元,虽然仍是行业最低价,但这一举动仍引发了消费者不满。
艾媒咨询研报显示,2024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为3547.2亿元,同比增速仅为6.4%,相较此前几年的双位数增速大幅回落。
行业分析师指出,受行业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持续及盈利模式单一等挑战影响,新茶饮资本市场表现整体承压,品牌后续需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间寻求新平衡。
其他三家在港上市的新式茶饮品牌中,2021年上市的奈雪的茶,市值已经从当年的近300亿港元跌至不足30亿港元;茶百道自去年4月上市以来,股价已下跌超过40%;2月上市的古茗也陷入“破发”魔咒。
在消费市场日趋理性、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即便是蜜雪冰城这样的行业顶流,若后续不能找到业务新突破口,保障加盟商盈利率,即便登陆港股,也难保千亿市值。
据“吴晓波频道”分析,蜜雪冰城这样的头部品牌盈利模式已成熟,且当下估值水平较高,而高估值背后是对高增长的预期。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趁现在上市卖个“好价钱”,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南方+记者 李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