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春风润沃野!嘉应学院科技特派团携手天河帮扶工作队擘画黄槐振兴新图景

南方+

3月5日,嘉应学院科技特派团协同天河区驻黄槐镇帮扶工作队深入革命老区,以“三新”工程为轴心,在双龙村、槐东村、禾村村展开立体化产业调研,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基因,擘画三产融合新图景。

在双龙村百年油茶园中,科技特派团专家罗博士轻抚斑驳树干,向农户解析低产困局:“这些实生苗林龄超40年,亩产油量不足10公斤。”

针对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痛点,团队提出“品种换芯、设施换装、工艺换代”的立体改造方案。团队开出“科技处方”:引进岑溪软枝油茶、高州油茶等高产抗病良种,通过“高接换冠”技术保留古树根基;配套智能水肥系统与无人机植保,同步建设冷榨茶油生产线和护肤品加工车间。

经测算,改造后亩产值可达5000元,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让“老树发新枝”的愿景照进现实。

针对槐东村连片撂荒地治理,科技特派团结合地形特征与土地性质,提出“工程治理+立体开发+联营管理”的复合方案:通过开挖明沟(40—60cm)与铺设波纹暗管构建双轨排水系统‌,同步实施客土法抬升种植畦面(30cm)及增施有机肥(≥3吨/亩)的土壤改良工程‌。依山就势打造“坡顶百香果—山腰芭乐菌—谷地蓄滴灌”的垂直农业带。建立“村集体管基建+新型主体抓生产”的联营模式。这套组合拳不仅唤醒沉睡的土地,更构建起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禾村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的22个联栋大棚内,科技团队正书写“农业+”的创新故事。依托黄槐镇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结合军旅小镇建设规划,通过“设施农业+军旅文化+乡村旅游”的立体规划,将标准化蔬菜种植与采摘体验、研学教育深度融合。团队建议,可借鉴长三角茶旅融合经验,开发油茶主题民宿、农耕体验课程,打造“四季有果摘、全域可研学”的农文旅综合体。

从油茶林的智能化改造到撂荒地的科技重生,从温室大棚的产业链延伸到全域农旅的蓝图擘画,黄槐镇以“三新”工程为笔,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时代篇章。正如天河区驻黄槐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智斌所言:“科技赋能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片热土上,一场科技助农的“化学反应”正悄然改变着山乡的命运。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罗海华 王智斌 安逸民

编辑 马吉池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