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舞台上耀眼的聚光灯,来自饶平县黄冈镇上林社区民间醒狮队的两名高三女生余伊婷和余睦仪总会想起,多年前正月十六那个被醒狮惊艳的早晨。那时候两个女孩并不认识彼此,她们挤到表演的最前面,只为了看到春日里欢腾的雄狮。
如今,她们也成了惊艳别人的主角——乙巳年春节,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时,一段“醉狮”表演突然刷屏社交媒体,空降热搜榜首。画面中,粉色狮子踉踉跄跄,醉酒憨态尽显。演出结束后,当醉狮表演者出现在观众面前谢幕致意时,人们这才惊喜发现,狮被之下竟是两个女生。她们,便是余伊婷和余睦仪。
两位女生正在表演“醉狮”。黄品 摄
以前爱看舞狮的小女孩,已成为孩子们眼中“最酷的狮子”。在她们眼里,传统不是褪色的画卷,而是青春泼墨的舞台。她们以溢出心头的热爱,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匠人”。而这一场古老非遗与活力青春的双向奔赴,也正感染着越来越多“00后”“10后”,在他们当中碰撞火花、激荡回响。
打破偏见 醒狮少女圆梦
时间回到六年前的正月十六,这天是上林社区的民俗节庆日,舞台边上被围得水泄不通,醒狮表演是最重磅的节目,也是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时刻。
“咚咚咚,咚!”色彩斑斓的雄狮翩然上场,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突然,一只俏皮的狮子走近人群,伸出硕大的狮头,眨巴眼睛,虎头虎脑的样子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正上六年级的余伊婷和余睦仪也在人群之中,回到家后,舞动的狮影仍在她们脑海中跳跃。
据上林民间醒狮协会会长余静文介绍,当地的醒狮文化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技巧和武术底蕴闻名。
“在我小时候,学习舞狮是有钱人的专属。那时我家里比较穷,只能躲在门外偷偷地看。”早年间,余静文只能把热爱藏在心底,当儿子余楚楠从外地的狮队学成归来时,父子俩决心将这份热爱付诸实践,于是携手成立了上林民间舞狮队。
“旧社会时,舞狮只有男子能参加,女性连围观都是不可以的。”他回忆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这种限制已经不复存在,但舞狮仍然被视作为男子的领域,女性鲜有机会参与其中。
“男女都可以过来练。”余静文组建狮队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性别不再成为舞狮隐形的门槛。他开始号召社区的适龄女童加入舞狮活动,逐步建立起当地第一支女子舞狮队。他强调,“只要家长同意,孩子喜欢,不放弃学业,就欢迎来狮队报名。”
就这样,余伊婷和余睦仪成为了狮队里首批女学员。初入狮队之际,余睦仪还面临家中的压力,父母担心练舞狮影响学习,并未同意她的加入。她怀着对舞狮的热爱,瞒着父母加入狮队,默默练习了一周后,才坦承告诉父母自己的选择。“现在他们都很认可了!”余睦仪笑着说。
“鼓声一响,想象自己是真正的狮”
热身压腿、练弹跳、站狮型、练高狮、集体群狮、坐头、夹腰前滚翻等难度组合动作……一节课训练下来,她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一拧水都哗哗流。”余伊婷说。
学艺绝非一蹴而就,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相比其他天赋异禀的选手,两位女孩深知自己必须“笨鸟先飞”。对于“坐头”这样难度较高的动作,她们需要花费2年时间反复练习,其中的枯燥不言而喻。
然而,女孩们却乐在其中,“当我们成功挑战一个难度动作时,心里是很有成就感的。”这种由内而生的喜悦和满足,成为她们不断前行、不惧挑战的动力。
余伊婷和余睦仪在用镂空狮头进行“麒麟步”训练。黄品 摄
但余睦仪还坦言,女孩们的劣势是力量不足,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刚开始学的时候,狮头对于个子不高的余伊婷来说还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教练让我们先拿着鼓槌练动作,直到我能举起一个狮头。”
每周额外的力量训练日,是女孩们难熬的一关。表演“狮头”的余伊婷手上要绑上沙袋,训练上肢动作的稳定性。“狮尾”余睦仪还要进行额外的负重深蹲。
大小狮子的相遇。陈锦煌 摄
但实际上,两个女孩都没见过现实中的狮子,也没有真正地“醉”过。如何表现出狮子的“醉”呢?女孩们说,除了教练悉心的指导外,她们会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带入到舞狮的表演中去。“比如闻酒的动作,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在闻妈妈炒的菜。”余伊婷说。
像这样的训练,女孩们进行过无数次,直到那支“醉狮”表演视频在互联网上爆火。那之后,表演和媒体采访的邀约纷至沓来。不久前,狮队还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一档非遗晚会的录制,这让孩子们开心了好久。
日复一日的练习,让女孩们的身体日趋强壮,她们的心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余伊婷表示,一次表演抵得上十次训练。“之前感觉没办法完全融入进去,只是为了完成一套动作,现在鼓声一起,我就会把自己当成一头真正的狮。”
人生赛场也要舞出狮魂
舞狮场馆外,女孩们也找到了通往自己人生赛场的道路。
从足球再到武术、舞狮,余睦仪自幼对体育的热爱远超同龄人,她的言辞中难掩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这位19岁的姑娘早早立下志愿——考入广州体育学院,并为之付诸不懈努力。
此刻,余睦仪正全力备战体育单招考试,对于未来,她很有信心。“我要上广体!”余睦仪对着镜头说了又说,像是在对自己打气。
和余睦仪的热诚相比,余伊婷显得更加内敛,“我现在就只想努力学习,等成绩出来再说。”似乎担心愿望说出口便不再灵验,她更愿意将心底的渴望珍藏。然而,聊到北京录制节目的经历,她忍不住透露:去首都读书是她小小的心愿。回来之后,余伊婷更喜欢北京这座城市了。
高三之后,为了备战高考,余伊婷和余睦仪减少了舞狮的训练时间,但命运的齿轮还是转动了起来——今年春节,她们在忙碌中抽空来演出,也正是这次表演才让她们被全国网友看见。
在她们看来,爆红有时并不像旁人看来那么美好。名气带来公众的赞赏和检阅,但有时它也是难以舍弃的包袱。余伊婷表示,“能够被观众喜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我们也会像往常一样做好自己。”
面对学业和热爱的选择,女孩们想得很清楚,“还是先以学业为重,人生还很长,对舞狮的热爱也不会变。”如今,她们更多将精力放在高考的备战,高考后的夏天,她们要再突破一下,开始学“跳八仙凳”。
经过多年相处,两个女孩早已默契十足,比起朋友,她们更像一对姐妹,“狮头”余伊婷回答不上来时,会把目光投向大一岁的“狮尾”余睦仪。
十八岁正是藏不住话的年纪,采访间,女孩们会偷偷抱怨,“火了以后太忙了,整天录来录去,有时候容易分心。”话刚出口,她们突然便意识到不合适,随即相视一笑。
午后,两个女孩回到日常,继续为各自的目标奋斗。余伊婷换上校服,准备前往学校,余睦仪也马不停蹄地投身紧张的训练备战中。舞狮馆依然热闹,十多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学员正在慢跑热身,场馆内又是一阵青春洋溢的欢声笑语。
■延伸
薪火相传,“小老师”有大担当
车拐过几条小巷子,一座宽敞的“体育馆”出现在眼前。
周日早上十点,跟往常一样,余伊婷和余睦仪正在进行“醉狮”训练。随着锣鼓响起,一头粉色的狮子神气地舞动起来。
狮队的乐手也都由女孩组成,她们身着轻便练功服,扎着马尾辫,神情专注。一曲结束,汗水已悄悄打湿两个女孩的头发,她们喘着粗气,阳光透过窗洒在地板上,空气中充盈着青春的活力。
年仅15岁的鼓手余梓琳脸上稚气未脱,手上却有打鼓磨出的茧子。她留一头利落的短发,谈起打鼓的心得,轻描淡写道:“打鼓这种,听着听着就会了。”
今年春节的巡游活动中,余梓琳是狮队的多面手,在不同的演出阶段迅速切换角色,鼓手、狮头或狮尾,她都应对自如。
“希望教出更多新人,做好狮队的传承。”从稚气未脱的余梓琳口中听到这句话并不奇怪——6年间,她从南拳学到醒狮,已然成为队里的“老师傅”。
平时,她会跟在姐姐们后面玩闹,面对更小的学员,她又是她们的大姐头。余梓琳喊来一旁的两位小队员,在这位小老师的指挥下,展示了一套架势十足的长拳。
歇息片刻后,两位醒狮少女用眼神示意一旁的余梓琳,她随即意会,抡动双槌,用鼓点配合她们的翩然起舞的步伐。这种默契来源于她们无数日夜里的磨合,也来自狮队大家庭的良好氛围。
训练馆门口,7岁的女童余铱橙披着粉色小狮头,来回奔跑撒欢,模仿哥哥姐姐们的动作。训练间隙,“大粉狮”会跑过来逗一逗这头可爱的小狮子,“小不点”笨拙地歪头、眨眼、张嘴,惹得一旁围观的村民发笑。
哥哥姐姐的训练结束后,她还在门口徘徊不肯离开。小小的她长大后,或许也会选择成为一头“雄狮”,继续舞动这项古老的技艺,给更小的孩子送去快乐。
相关阅读
撰文:黄品 陈锦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