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第一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在汕尾陆丰碣石镇玄武山旅游区启动,600多年历史的碣石古卫城焕发新颜,非遗民俗技艺同台辉映,这场以“卫城焕彩·两岸一心”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标志着玄武山文旅融合战略的全面升级,更成为粤台文化交流的创新示范,见证了千年文脉传承的时代印记。
据悉,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活动将贯穿全年,除“卫城焕彩·两岸和平”外,还包括“品清竞渡·青春同航”“骑行南粤大地·探寻海陆风情”“天下海鲜·汕尾领鲜”“鹊桥连两岸·青春练彩虹”“品清湖上月·两岸共一轮”“行走海陆丰·赋能‘百千万’”“民俗源流远·两岸一家亲”等7个板块,每个板块均设置了若干民俗文体活动,内容涵盖庙会游园、非遗展演、美食品赏、文创交流、骑行徒步、诗词吟咏、民俗探寻、乡村建设等方面。
对于汕尾而言,这既是两岸同胞共叙情谊的友好桥梁,同时也是汕尾文旅对外宣传的绝佳窗口。汕尾将如何打好文旅融合发展的“组合拳”?
传统与现代对话
古卫城焕发新活力
碣石古卫城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军事要塞,不仅是明清两代抗击外侮的海防要塞,更与天津卫、威海卫、锦州卫、神电卫以及台湾的安平古堡、赤崁楼等共同构成明清海防体系,现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坐落于此的陆丰玄武山旅游区更是占尽天时地利,景区内的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世界潮人祈福胜地。
作为汕尾市乃至粤东地区的标志性景区,陆丰玄武山旅游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祈福文化远近闻名。今年春节期间,景区单日接待游客最高峰超12万人次。
有传统文化的“根”,还得有现代的“叶”。近年来,玄武山旅游区通过“非遗+民俗+旅游”的创新模式,将汕尾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定期举办非遗节目汇演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旅游创新”的全新打法。
此外,玄武山旅游区持续打造全时全域的旅游模式,通过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夜游项目,如夜间灯光秀、跨年晚会等,增加互动式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旅游选择。
在玄武山全新打造的文创街上,游客可以欣赏到以非遗元素为灵感的钥匙扣、手工艺品、帆布袋、冰箱贴等,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在基础设施方面,玄武山旅游区不断提升停车场、交通等硬件设施,提升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同时还加强文化展示平台的建设,通过文物展馆、文化长廊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文旅内涵,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从两岸文化共融到全域生态构建,从非遗活态传承到数字文旅创新,玄武山旅游区正以文化为轴,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守护着潮人乡愁的精神原乡,更以敢为人先的探索,为汕尾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与旅游融合
非遗艺术绽放新风采
在启动仪式上,正字戏《得胜还朝》以其气势磅礴的表演震撼全场,跑布马、南派武打等正字戏特色技艺更是吸睛,盖仔狮、五色狮、钱鼓舞等非遗绝技轮番上演,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接连不断。
其实,现场表演的各个非遗项目都大有来头。比如其中的正字戏,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灵动优雅的钱鼓舞也让人赞叹不已,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1997年,东海新埔钱鼓舞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其器乐曲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2006年5月,钱鼓舞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都是汕尾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是其他地区所难以复制的。汕尾不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个世界级、9个国家级、30个省级和75个市级非遗项目,同时也是中原、闽南、客家、广府、海防文化的交汇地,浓厚的“文化味”是汕尾文旅出圈的关键“内核”。
甲子英歌与普宁英歌“PK”、海陆丰“虎狮争霸”、七戏同台的“汕尾春晚”……从景区景点到街头巷尾,从戏剧舞台到乡村田野,我们时常能看到声势浩荡的非遗巡游队伍,能看到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赋能带动景区景点经济发展,这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人文与海洋共生
滨海之城绘就新蓝图
在活动当天下午,台湾同胞还探访了乌坭天后宫、浅澳华润希望小镇及海上风电基地等,全方位体验了碣石古卫城从明清海防重镇向现代产业新城的蝶变,同时也走访了各个滨海景点,沉浸式体领略滨海人文风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兴海强市”是汕尾人常听到的一个词。
凭借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大、海洋生态好等资源优势,近年来汕尾“布网养鱼、立杆取电、躺平看海”,全力构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滨海旅游”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在海洋经济方面作为不少。
坐拥海洋资源的“蓝宝石”,汕尾455公里的海岸线居全省第二、粤东第一,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汕尾的“母亲湖”品清湖位于汕尾市中心城区东南面,是我国大陆最大的滨海潟湖,也是亚洲第二大潟湖,其面积约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
“天下海鲜,汕尾领鲜”。汕尾拥有汕尾渔港、遮浪渔港、碣石渔港等10多个优良港湾。
中国四大渔场分别是: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北部湾渔场。汕尾地处“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南海渔场,渔业资源丰饶,鱼、虾、蟹、贝、藻类齐全,水产品资源有14类107科860多种,让大家轻松实现“海鲜自由”。
“跳岛游”是汕尾的特色IP。广大游客能在岛上体验亲子沙滩、情侣沙滩、玻璃泳场、海上乐园、海岛叮叮车、矶钓基地等娱乐项目,新开通品清湖“跳岛游”旅游航线进一步丰富市民游客出海体验。
作为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的承办方,汕尾的“蓝色赛场”正在上演华丽“变身”,将奋力实现“海洋体育+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跟着体育运动去旅游”的经济效应。
参照汕尾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市渔业总产值达145.13亿元,增长5.5%。全市接待游客去重后2592.23万人次、增长160.36%,其中过夜游客人数1742.58万人次、增长180.41%,海洋成为汕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这座滨海之城正绘就着蓬勃发展的新蓝图。
乘着首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的东风,汕尾将热情迎接两岸同胞,为八方来客备足“文化大餐”,让大家共同感受这座滨海之城的独特魅力。
南方+记者 陈保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