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英德市九龙镇举行高质量发展及文化旅游月活动,推介当地特色豆制品美食和生态旅游资源,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名片。
以豆为媒、以产兴农、以质强镇。近年来,九龙镇紧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契机,不断推进豆制品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扩大“九龙豆腐”“九龙腐竹”品牌影响力,打造出特色农业的产、研、学一体的农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九龙豆腐是九龙镇的特色美食,以鲜、嫩、滑著称,其系列中的黄金豆腐、山水腐竹、盐水豆干等产品不仅是当地人人皆知的特色传统美食,还远销全国。2009年,九龙豆腐申报成为英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九龙镇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一镇一业”豆腐专业镇。
“九龙豆腐,西牛笋。浛洸芥菜,青塘粉……”这首以英德各地特产串起的民谣,开口便是九龙豆腐,足见九龙豆腐在英德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九龙豆腐有一定的名气,但以往九龙豆腐均以小作坊生产为主,生产缺少标准化和规模化,导致产量较低、保质期短,难以打开珠三角甚至全国的市场。
如何才能让九龙豆腐真正实现“走出去”?关键是实现标准化与产业化生产,延长豆腐的保质期,推动九龙豆腐产业提档升级。
九龙镇联合高校、企业开展大豆规模化种植。陈咏怀 摄
成立于2017年的英德市龙兴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首家豆制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刘庭标介绍,在九龙镇党委、政府的牵线引导下,该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应用现代食品科学技术,促进九龙豆腐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结合,在保持良好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延长贮藏时间和冷链配送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推进九龙豆制品产业提质增效。“产品在经高温杀菌封膜包装成盒后可延长至7天,在冷藏环境下保质期可达20天。”刘庭标说道。
此外,九龙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规格建设加工车间和特色豆制品集散中心,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清远市广九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该公司创始人成玉莲是本地人,家族五代均从事九龙豆腐生产和销售。“回来创业主要是情怀,我想传承好九龙豆腐传统技艺,将其发扬光大。”
清远市广九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实施产业产品创新,对大豆种、豆制品加工以及保鲜技术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该公司在九龙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拓了供港供澳的销售路线,实现“既有品牌,又有销量”。目前,该公司产品线已扩展至35种豆制品,年产量达到9500吨,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
立足当地豆制品产业基础,2023年,九龙镇启动豆制品产业园建设,通过打造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加工车间、打造九龙镇特色豆制品集散中心和谋划九龙豆制品宣传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豆制品产业全链条,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不断促进豆制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打造10亿级豆制品产业园。
目前,该镇已有豆制品企业、加工厂、小作坊和产品店80余家,开发了“九龙豆腐、九龙腐竹、响铃卷、豆腐花”等豆类产品35款,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大豆及相关制品年产值近2.3亿元。
政校企联动
一粒豆种助力转型现代农业
想要打造十亿级豆制品农业产业园,其原料大豆是基础。
广东是全球大豆主销区,饲、食两类每年用掉全国1/4的大豆。清远英德是中国大陆野生大豆的最南端界址,传承了上千年的大豆栽培习惯,豆制品名声在外。但是,大豆种植面积始终不高。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程艳波表示,英德非常适合大豆种植,但是以前土地比较分散,而且农家品种,产量比较低,容易炸荚,没法实行机械化种植。
恰逢九龙镇近年来大力开展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整合土地、撂荒地复耕、引进社会资本等措施,整合土地6.4万亩,规模性流转土地超2.5万亩。在英德开展南方大豆繁种工作的华南农业大学大豆课题组与九龙镇一拍即合,共同探索大豆规模化种植。
2022年,九龙镇率先在石角村根竹园组、牛头洞等村小组整合了1200亩撂荒地,引进企业,开展大豆全机械化种植试验。当年8月,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华南农业大学与九龙镇携手共建的首期千亩大豆繁育基地正式挂牌。
“现在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像这个华夏9号、华夏10号、华夏22号,还有华夏14号,这些品种蛋白质含量产量也比较高,不炸荚,适应机械化种植,适合加工豆制品。”程艳波说道。
九龙镇大力推动豆制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
基地产出优质大豆,不仅为广西、湖南、海南等大豆种植片区供种,也联农带农,开展大豆规模化种植。此外,作为千亩大豆繁育基地的实施主体——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按照专家们提供的技术方法,种植春玉米、夏大豆、冬油菜。
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玲表示,目前,公司“玉米/大豆”“水稻/大豆”等轮作体系已扩展到英德黄花、大湾、浛洸、横石塘等周边5个乡镇,总面积超23000亩。
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极大地调动农户种植管理大豆的积极性。34岁的成世旺是根竹园组的村民,他说,如今从事大豆管理,可获得三重收益。“以前打散工就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把村集体的土地租给公司,村小组可以有分红。我们现在帮公司管理又有工资,收成好的时候也会有提成。一年下来,收入也有约九万元。”
以美食为媒
探索“豆文化+”农文旅矩阵
九龙镇举行百人磨豆腐活动。陈咏怀 摄
文化旅游月活动的高潮环节是百人共磨豆腐。在九龙镇峰林晓镇景区门前,上百座石磨整齐排列,随着金黄的豆子啪啪跳入磨盘,游客们用力转动着石磨,不一会,乳白色的豆浆蜿蜒流淌,空气中瞬时弥漫开醇厚的豆香。
来自东莞的游客陈女士正带着孩子体验“古法豆腐制作”。“从泡豆、磨浆到点卤,孩子全程参与,最后还能把亲手做的豆腐带回家。”陈女士说,她已经买了两箱豆腐花,让亲朋好友也尝尝这一美味。
举行百人共磨豆腐活动是九龙镇将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探索。作为清远市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国家4A级景区的乡镇,近年来,九龙镇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英西峰林乡村振兴示范带,先后打造了峰林晓镇、洞天仙境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金造起义广场、千亩油菜花观光基地、“水边河”万里碧道等特色景点。
孩子们参加豆腐文化研学。
同时,借英德打造“研学之城”的东风,九龙镇深挖豆腐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成功打造了“豆工坊研学基地”“金造红色研学基地”“峰林晓镇研学综合实践基地”“绿美广东生态之旅研学路线”“九龙三十三景”。2024年九龙镇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带动收益约2亿元,并在当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
今年春节期间,清远广九食品有限公司“广九豆工坊”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研学体验实践亲子游。泡豆、磨浆、滤浆、煮浆……游客实地参观了豆腐生产线,从原料储存到浸泡烘干,从磨豆浆到用磨具制作豆皮豆干的系列流程,见证了从圆溜溜的豆子变成香喷喷的豆制品的“奇妙旅程”。
“豆腐、腐竹经常买,但亲自动手做还是第一次,太好玩了。”游客吕先生说道。
“公司坐落在美丽的英西峰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去年以来,我们在做好豆制产品生产的同时,开始发展研学板块的产业。”清远市广九食品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罗秋云介绍,发展研学项目是为了将豆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当地豆制品的品牌知名度和九龙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豆腐专业镇影响力。2024年,“广九豆工坊”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
九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振坚表示,下一步,九龙镇将持续扩大科技合作赋能豆制品产业发展,以美食萦绕美景,美景映衬美食,大力发展豆制品研学等第三产业,打造豆腐宴主题餐桌、豆工坊体验、豆制品文创产品等九龙“豆文化+”农文旅矩阵,以美食为媒,将“舌尖经济”转化为深度旅游的流量密码。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