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思想的形状: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邀请了中国当代油画界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51位艺术家参展,并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中精选了近30幅油画力作,从“景观”“表情”“观念”“文脉”四个维度,呈现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以及思想观念、语言体系的主体性建构。
展览海报 受访者供图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经历四百余年的发展,早已内化成为中国美术家得心应手的表达媒介和表现载体之一,更是中国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中国油画对于自身文脉及精神的延承和彰显达到新的维度;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高度交织的复杂的国际化语境下,其如何以一种更具张力的跨文化视域促进观念更新和语言迭变业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议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院长范勃,党委副书记宋光智,副院长蔡拥华、李金水、李勇,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闫平,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夏燕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黎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郭润文,以及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和师生们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蔡拥华主持。
展览嘉宾合影 受访者供图
范迪安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充分肯定了本次展览的学术性和文化意义。他表示,今年是在黄山举办的油画艺术讨论会40周年,也是中国油画协会成立40周年,美术界将举办一系列的展览、研讨、出版、交流活动,本次展览为今年的油画“大年”开了一个好头。
范迪安指出,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艺术总是相应地呈现出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艺术形状、艺术的语言形式乃至媒材自然的变化,而是艺术家体认世界包括体认生活、体认生命、体认自己的视角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们,正是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在思想层面上努力做出了有深度的探索。同时,展览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的代表性作品,串联起了广州美院在油画教学上的历史文脉,对于今天学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如何赓续文脉而面向时代,如何秉承经典的艺术精神而更多地助推艺术个性的养成,都具有学术意义。
范勃介绍,本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联合相关领域重要学者推进“中国油画主体性及新时代话语体系研究”的成果之一。展览主题“思想的形状”力图呈现新时代中国油画话语多元探索的丰富样态。在新时代中建构油画话语体系,不仅要继续深入研究绘画本体领域中主题叙事、图式语言、物质材料等核心要素的发展轨迹,更需要关注到在这一时期中不断涌现的,由跨媒介、跨学科、跨地域等新话语规则推动的“语际迁移”浪潮。相信在从现象到趋势,继而塑造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势必将逐步触及中国油画背后所承载的中国艺术精神与人文根脉。对于其自主性话语体系的挖掘,将帮助中国油画更好地立足新时代与世界对话。
观众参观 受访者供图
彭锋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油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拥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语言,期待美术理论界的同行们做出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把中国油画的探索、与众不同的特点揭示出来,展现给世界。
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庞茂琨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举办本次展览,非常及时和有意义。当下,智能科技对绘画未来的影响和冲击,使大家不得不面对和思考油画下一步的方向和出路:我们到底是坚守人类的情感体验,坚守有温度的手工性,还是拥抱AI走向人机协同之路?相信本次展览和研讨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部分作品】
范迪安《乾坤锦绣》布面油画200×300cm 2024 受访者供图
薛松《起居平安图》布面油画150×200cm 2016 受访者供图
罗中立《下梯》布面油画200×180cm 2015 受访者供图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李梦醒
【通讯员】江粤军 袁梦婷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