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外资大项目招引已成为城市提升产业能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节点城市,外资企业贡献显著——截至2023年底,实际利用外资超5780亿美元,占全国五分之一,1.38万家外资企业扎根于此。然而,面对国际形势多变与区域招商竞争加剧,东莞该如何巩固优势、持续吸引高质量外资项目?
近日,东莞进入“两会时间”。今年,东莞市政协委员(澳门代表)、澳门东莞青年会会长、汇迅集团董事总经理何颖贤带来了一份关于“招引外资大项目”的建议,提出以港澳资源为纽带、政策保障为基础、服务优化为支撑的三大路径,为东莞打造开放型经济强市提供新思路。
何颖贤表示:“外资大项目是东莞经济的‘压舱石’,唯有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务实的服务、更稳定的环境,方能在这场全球招商竞速中持续领跑。”
引资之力潜能无限
在何颖贤看来,东莞已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但外资企业仍存在“政策不清晰”“稳定性不足”的担忧。部分镇街、园区在政策执行中存在权责不统一、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外资企业信心。此外,外资项目全周期服务仍有短板,如外籍人才签证、医疗等配套体系尚未覆盖全市,现代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较多,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更关键的是,东莞对港澳资源的联动潜力未充分释放。何颖贤介绍,目前港澳资企业占东莞外资企业总数超五成,但多数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合作不足;澳门作为国际商贸平台的优势也未深度利用,与葡语系、拉丁语系国家的贸易网络尚未有效打通。
何颖贤认为,东莞需以港澳为“跳板”拓展全球招商网络。一方面,支持现有港澳资企业升级转型,放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准入,吸引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另一方面,借助澳门“国际商贸中介平台”优势,建立与葡语系国家的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引入国际资本和科技人才。例如,可聘请澳门专业招商团队,联动澳门高端服务业资源,推动在澳跨国企业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东莞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示范园区。
迈向“高质量外资”新阶段
针对外资领域现状,何颖贤在提案中建议道,东莞需确保政策“连贯性、可持续性、稳定性”,明确各镇街、园区权责清单,建立外资项目退出机制和路径。同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或转向重点产业给予奖励,对首次投资的优质项目放宽税收条件。此外,东莞还可考虑将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设为“外资经济创新示范区”,试行跨境金融、数据流通等先行政策,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亲商、安商、稳商是东莞的基因,但服务需更精细化。”何颖贤提出,需优化外资项目所需的物流、外贸配套体系,增设专业化物流港;构建覆盖全市的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网络,实现签证、医疗、职业认证就近办理。针对现代服务业,建议开放金融、大健康等领域外资准入,引入港澳认证机构、国际律所等第三方服务资源,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争议解决能力,提升东莞营商环境的国际认可度。
何颖贤的提案通过区域联动拓展资源、政策保障稳定预期、服务优化提升黏性,为东莞在招商竞争中突围提供了系统性方案。他表示,期待未来东莞不仅能巩固“世界工厂”的制造优势,更将借助港澳与国际资源的深度嫁接,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跃升,为大湾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撰文:南方+记者 谢麦诗
策划:靳延明 吴擒虎
摄影:龚名扬
设计:孙沛川
协调:郑家琪 王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