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汕头市2025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围绕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汕头规划强化产业用地空间,落实“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形成全市“3+8+10”重点产业空间,新征国有产业用地15157亩,初步形成重大产业平台、县域园区连片空间。
会上,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围绕加强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规划、用地要素保障等方面作汇报。至2035年,全市将新增14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空间,每年发展空间10平方公里以上,支持各区各推进1—2个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今年还将继续落实各区新征产业用地3000亩以上,形成上万亩的产业平台,并推动“工改工”取得更大成效。
强化规划保障
市委市政府确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来,汕头规划强化产业用地空间,实施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好汕头临港经济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深圳—汕头共建产业园区等重大平台及项目空间保障,支持各区规划建设一个以上重点产业空间,落实“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形成全市“3+8+10”重点产业空间。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表示,至2035年,全市将新增14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空间,每年发展空间10平方公里以上,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180平方公里,支持各区按照市的统一部署,集中精力各推进1—2个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包括高新区六合产业起步区、保税区、金平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及拓展区、龙湖区现代产业园新溪片、濠江区风电产业园及滨海临港产业片区、澄海岭海工业园、潮阳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及滨海产业片区、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等,引导重大产业和项目在重点产业空间布局选址,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形成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业态集聚的产业大格局。
拓展产业平台
汕头现有工业用地10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排在全省前列,人均工业用地比广州、深圳还高,但主要是集体土地,而且碎片化分布。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近三年新征国有产业用地15157亩,初步形成重大产业平台、县域园区连片空间,保障“三新两特一大”产业用地,扭转国有用地占比低、城乡夹杂、土地碎片化的趋势。
目前,汕头还有存量工业用地7000多亩,今年还将继续落实各区新征产业用地3000亩以上,形成上万亩的产业平台。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将引导各区用好用足省、市政策,保障指标需求,特别是重大项目、先进制造业和民生项目申请使用国家和省指标,其他项目统筹市级指标保障,完全保障各类发展项目用地指标需求。
促进存量提效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建立“增量+存量”双轨保障机制,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动力,深挖潜力合力攻坚,汕头累计实施低效产业用地“工改工”项目共348宗,总用地面积19061亩,占汕头现状工业用地面积比例约13%;上述范围原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改造后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700万平方米,预计增加总建筑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保障产业项目厂房需求。
2025年,汕头市自然资源局计划落实各区“工改工”目标任务3000亩,进一步统筹谋划,推动“工改工”取得更大成效。
优化高效服务
今年,省已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和部分省管建设用地职权委托汕头审批,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加快出台了相关制度规范审批,重新制定公布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细化征收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推进征地管理条例修订,推动征地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将在去年批准各区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10个、面积19614亩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需要有序推进土地征收报批和成片开发,继续实施服务重点项目“四个一”机制(一个项目、一位分管领导、一个专班、一跟到底),用地审批全链条并联会审,将省规定的10个工作日完成用地审查,压缩至市级48个小时内完成会审,急件的当天完成会审,以最快速度服务审批,全力提升营商环境。
南方+记者 张晓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