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98年,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缝合产业经济“两张皮”
1998年的中国科技界,正深陷一个荒诞的困局:高校实验室里诞生着国际水平的论文,珠三角的工厂却还在为进口一台日本机床焦头烂额;科研院所每年申报数千项专利,但能转化为产品的不足5%。这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撕裂,在广东这个制造业大省显得尤为刺眼。当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纸《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998〕16号),提出“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克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科研机构游离于产业之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弊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立以大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为社会科技依托,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宣告了一场持续至今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两张皮”之痛:科研在云端,产业在泥潭
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虽已凭借“三来一补”模式成为“世界工厂”,但低端代工的弊端逐渐显现。1997年统计显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而同期美国这一数字是32%。更严峻的是,全省70%以上的科研经费投向高校和院所,但这些机构的成果转化率不足10%。“我们研发的设备性能能达到德国标准的80%,但工厂宁愿花十倍价格买进口设备,也不相信国产技术。”一位当年参与技术推广的工程师回忆道。
这种割裂被16号文件尖锐点破,“科技游离于经济之外,研究机构闭门造车,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必须用市场机制缝合‘两张皮’!”
政策缝合术:把科研院所“逼”向市场
1998年的改革堪称“外科手术式”精准打击:
1. 机构改制:1999年,《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广东省对省属69个科研机构重新进行分类定位,技术开发类型的科研机构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咨询服务类型科研机构全部放开,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各种科技服务。到2003年末,已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机构完成了转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成为了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了企业集团成为技术开发机构。
2. 考核转向:高校科研评价加入“产业贡献度”指标,教授带学生进车间可折算教学工作量;
3. 利益捆绑:允许科研人员技术入股最高占35%,企业购买技术可抵扣所得税。
当时,某省属研究所在转制首年就遭遇“生死考验”—失去财政拨款后,他们带着机床数控化改造技术主动对接东莞工厂,一年内拿下47家企业订单,营收反超改制前。该所所长感慨:“以前写报告求经费,现在跑车间找需求,这才是科研该有的样子。”
企业反攻实验室:从“买技术”到“养技术”
政策倒逼下,一场“逆向创新”悄然兴起。1999年,《广东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方案》正式颁布,大量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始了共建技术开放中心、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2001年,中兴通讯在深圳建立中央研究院,每年将营收的10%投入研发;美的集团更是“订单式”委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家电专业培养技能人才,按产线需求定制课程。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华南理工的聚合物材料团队与格力合作开发的空调耐候性材料,将产品寿命从8年提升至15年;中山大学LED芯片技术通过佛山照明实现产业化,使中国在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LED生产国。到2005年,广东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从1998年的0.8%飙升至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缝合后的进化: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
这场缝合手术并未止步于20世纪。2012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中小企业可用券购买高校科研服务;2015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突破200家,这些由企业、高校、政府共建的机构,专利转化率高达68%;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串联起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全球1/4的5G专利。
在东莞松山湖,华为溪流背坡村聚集了7000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在广州生物岛,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呼吸疾病研究成果,通过金域医学的检测网络惠及全球;在深圳河套,香港高校的微电子实验室与大疆的工程师共享设备……这些场景,正是1998年那场“缝合手术”结出的硕果。
一张持续进化的创新网络
当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当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5万家,当“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二,人们更能体会1998年“缝合两张皮”的前瞻性。这场改革不仅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了工厂的专利,更重构了创新生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高校变身“产业智库”,科研人员兼具“工程师”与“创业者”双重身份。
广东用25年时间证明: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产业”,而是让市场成为创新的坐标系,让企业家与科学家说同一种语言。这种缝合术,缝合的不仅是“两张皮”,更是一个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跃迁的基因链。
作者简介
吴凯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首席技术转移官
点燃投资 董事总经理
正高级工程师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科技委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流体分会委员
全国喷射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
长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战略研究、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产业链分析等工作。2015年起参与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并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提出多项建议,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参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2》,参与多个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起草、咨询工作。牵头起草《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规范》《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评价规范》、《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价规范》《科技型企业硬科技指标体系》等标准。
关注行业:
高端装备、新材料、综合交叉(含其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