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桃源:“一把伞”撑起家门口的致富路

南方+

二月春寒料峭,但在素有“中国制伞名镇”“中国伞篷出口基地”之称的鹤山市桃源镇,制伞产业却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走进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丝印、裁床、车位、机缝、打珠等各个生产环节有条不紊,100多台现代化制伞机械同时开工;而在另外一个车间,员工们娴熟干练地组装着各类伞架。

员工们在岗位上忙碌。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鹤山市桃源镇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红色产业链”建设行动,做深做实制伞产业链党委,推动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企业互利共赢,擦亮“制伞名镇”名片,用“一把伞”撑起上亿产业链,撑起家门口的致富路。目前,桃源镇拥有伞篷经营主体超450家,规模以上企业9家,总产值超11亿元。

聚合力 引领转型升级

“自从有了产业链党建,定期组织链上企业召开联席会议,共学理论,共谋发展,共解难题,发挥规上企业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互帮互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制伞产业链党委书记裘来安说。

为解决掣肘伞篷制造产业发展的“小、散、弱”等问题,2022年10月,桃源镇制伞产业链党委成立,打通6家制伞企业党组织的横向联系,以党建“红线”串起上下游近30家企业。

“作为链上企业,党建工作的注入,最明显的感受是提振了发展信心。”鹤山市创顺五金制伞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冼伟明介绍说,在产业链党委的引领下,该公司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和个性化升级改造,将原来纯手动的生产设备替换成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日产帐篷架达2万套、太阳伞架1万把。

“桃源镇伞篷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集聚化发展明显,但相比福建、浙江等地,缺乏中高端产品。”裘来安表示,技术的互帮互助、抱团发展创新,有信心让桃源伞篷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近年来,桃源镇制伞产业链党委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发挥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与桃源镇商会联合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当好与重点行业协会沟通的桥梁,积极开展招商考察、走访学习、技能培训、就业招聘、人员培训、文化交流等多种活动,不仅促进了制伞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还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擦亮“桃缘彩伞”品牌。

近年来,露营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方式大热,相关户外用品大卖。走进在鹤山市桃源镇富岗针织制伞有限公司的展厅内,除了常规的折叠帐篷,多款露营帐篷非常吸睛。

露营帐篷、天幕等产品展示。

“由于制作工艺接近,公司组织党员先锋队、技术骨干积极开拓新领域。”公司党支部书记邓自强说,随着露营风尚的兴起,公司开始研发露营帐篷、天幕等多元化产品,逐步实现从单一产品向户外集成化产品的转型。

“要让伞具功能性更强,更时尚美观。桃源伞具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就要走集研发、设计、品牌、服务于一体的道路,利用综合优势取胜。”鹤山市制伞业商会会长、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明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篷制造产业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转型升级。目前,该公司使用高科技材料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生产全自动折叠伞、装饰伞、高尔夫伞、沙滩伞等高档伞篷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更高的防水、防晒、防风性能,采用环保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并兼顾便携和功能,更加美观,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强服务 推动“家门口”就业

“去年底在镇党群服务中心帮助下,我入职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的‘妈妈岗’。”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的村民李文芳说,之前因辞职在家带孩子而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如今终于实现了再就业的梦想。“每天骑车七八分钟就能到这儿,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同时还能照顾家庭。”她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关键在就业增收。桃源镇制伞产业链党委的探索实践,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伞篷制造业具有劳动密集、手工制作的属性,针对镇域“灵活劳动力多、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难题,桃源镇党委依托镇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建设就业驿站服务,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维权调解等服务,推动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同时,产业链党委以党建联建为抓手,推动链上企业党组织与周边行政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探索建立“车间进家”就业模式,通过网格员走访了解,收集村民劳务意愿,针对性推出“妈妈岗”就业模式,以弹性工作制解决群众的家庭照顾需求。

目前,桃源镇党群服务中心就业驿站整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全职妈妈等人群与企业对接,吸纳近1万人次就业,部分村从事伞篷工作的村民多达半数,实现村民“家里生活、家里就业”。其中,包括“妈妈岗”、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灵活就业人员约5000人。

春节刚过,产业链党委联合桃源镇就业驿站举办南粤春暖招聘会,搭建企业与求职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同时积极推荐伞篷企业赴周边镇(街)招工,扩大招工覆盖面,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3个大型龙头伞篷企业率先进行招工,提供109个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60人,意向达成率超过55%。

产业链党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能培训带动作用,发动鹤山市大光明制伞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作为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就业驿站对劳动力进行岗前免费培训,实现培训后即上岗,已累计培训学员逾100名,帮助20家企业实现用工稳定。

桃源镇举办电商技能培训班。

裘来安表示,这种“先培训、后就业”的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待就业人员因技能欠缺而导致的就业难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培训、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南方+记者 郑琦

通讯员 陈瑶 陈艺锋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