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这个被大家所熟知的“吃饭”方式,在中国其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饭馆已经提供定制宴席服务。唐代李肇在其著作《唐国史补》中写到一个故事,官员吴凑被任命为京兆尹,需款待同僚但未事先准备,就直接从两市的饭店订购已经做好的宴席菜肴,甚至能满足三五百人用餐需求。(“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馔,常可立办。”)
到了宋朝,外卖服务开始成为常见的业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市民经常在市店购买现成的饮食带回家享用,而不是自己亲自下厨。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画面展示了外卖配送服务。(“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
时间飞逝,到了2008年,暑假刚过,上海交大的几名大学生在历经半年的调研后,决定试水网上外卖这个新领域,创立了“饿了么”。不久后来自上海郊区某大学学生的订单,打开了中国外卖行业的万亿市场。
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477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53.4%,而市场规模超万亿。
即使不算古时候的外卖历史,从2008年至今,网上外卖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7载,从群雄逐鹿到一系列兼并收购后发展成为如今的美团和饿了么双雄鼎立,外卖市场看似格局稳定。进入2025年,随着京东外卖的横空出世,外卖市场的格局再起波澜。
左手“对商户0佣金”,右手“给骑手买五险一金”,来势汹汹的京东外卖让饿了么和美团有点措手不及。但是相对于“0佣金”的“行业影响”,“社会影响力”更大的买“五险一金”再到“社保全部由公司负责”,则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饿了么和美团同步跟进的情况下,给“外卖骑手买社保”在舆论中似乎成为了关乎外卖平台好坏与生死的新标准。
但是在实际的外卖产业生态中,和舆论关注的点有着比较大的出入:为外卖员买“五险一金”的话题,更多的是平台引发舆论关注的“新闻点”,而并非真正能够影响外卖生态的“竞争点”。毕竟平台号称的“为全职和稳定兼职”的定语,就已经把大家日常所见的外卖骑手中的“十有八九”都剔除在外了,再加上“骑手意愿”的“过滤”后,平台实际投保的人数,基本上就是凤毛麟角。
其实作为存在了十多年的行业,外卖骑手与网约车司机、家政等灵活用工的情况类似,“要不要买五险一金”的问题早就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之下,为何直到今天,才有平台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果真得是为了竞争需要为骑手增加实实在在的福利,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又或者京东,先请把那些“定语”去掉。
这波外卖平台围绕骑手“五险一金”的“宣传攻势”过后,我们还要看清楚的是行业竞争的本质。京东作为外卖领域的后来者,需要寻找突破口造声势无可厚非,但是在喧闹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京东“两手准备”进入外卖行业所反映出行业在生态层面所存在的问题:“释放商家利润空间”和“保障骑手权益”。
其实在京东进入外卖行业之前,这两个问题一直就是困扰外卖行业发展的难题:商家需要平台带来的增量生意,但是又面临平台的抽佣;骑手想尽量多接单增加收入,但是大到“五险一金”小到“电动车行驶安全”再到“送餐便利性”,都给外卖骑手的权益带来考验。
在外卖行业“双寡头”美团和饿了么的格局下,这些问题似乎都被“墨守成规”所取代了,平台更多的都是在默认的规则下聚焦于开拓更大的市场。但是随着京东的到来,要是能够从底层问题入手来“搅局”从而打破行业的格局,那对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一面。
如今的外卖平台,联系着商家、骑手和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消费生态,但是此前平台大多“重规模轻生态”,如今希望借助后来者的“搅局”,真正推动外卖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生态”,让外卖商家能真正赚钱,让消费者能点到物美价廉的餐食。
南方+记者 叶丹
话题研究员 刘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