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处处都有反馈渠道,桩桩件件均有落实回应。
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立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织密联系群众“民情网”,实现服务群众“24小时不打烊”。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到各项社区治理行动中,督促整改、建言献策,给社区带来新变化,为群众了却烦心事。近日,该联络站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特色还获得了省人大的通报表彰。
“相约周二”联系群众活动。
每周二,都是立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与选民固定“相聚”的日子。不久前,社区居民陈阿姨又一次来到了联络站,其此前反映的希望对迎雁东街进行改造提升的意见如今已得到了整改落实。这次到来便是对代表们的履职尽职表示感谢。“以前迎雁东街道路破损凹凸不平,下雨天总会积水。现在改造好了,我们出行更方便了!”陈阿姨感叹道。
关注民情、纾解民困,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立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还有不少。
近年来,该联络站不断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代表和群众进站人数成倍增长,实现全员驻站代表进站履职全覆盖。联系群众已不仅局限在“相约周二”,而是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深化数字赋能,充分利用“粤人大”“粤当家”等网络平台,将民意收集功能搬到线上。
比如,代表通过扫描联络站的二维码就能够及时回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且进行跟踪督办,让联系群众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掌上联络站”。
如今,立新社区各个角落都是“民意征集点”。口袋公园、背街小巷、大榕树下,都有人大代表们走进群众的活跃身影。这是该联络站探索“联络站+”工作模式,创新构建的“1个主阵地+N个联络点”的履职链条,在居民聚集点撑起小桌板,拉上小板凳,代表们在一场场“微议事”茶话会中,倾听群众“心里话”。
榕树下的“微议事茶话会”。
此外,立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还组织代表加入到“立新议事人”服务队,与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等形成“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议事格局。正如立新社区居民钟阿姨所言,“现在我们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很畅通、很便捷。时常能够在社区里看到人大代表和我们群众谈心聊天。之前通过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基本都能够得到解决。”
位于立新社区的东部工业园,是平沙镇内的老牌工业园区。经过多年运营,园区内道路破损、环境脏乱、居民占用绿化带种植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更不利于招商引资。
作为园区内的企业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镇人大代表,姜磊召集立新社区驻站代表到现场进行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了阻碍园区发展的问题后,提交了相关议案。该议案得到了社区和镇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议案提交的数月内,一系列整治行动相继开展。如今,东部工业园环境焕然一新,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园区提档升级、老旧小区改头换面、新建集中充电桩……面对一件件居民群众反映的困心事,人大代表积极跟进,职能部门迅速反应。持之以恒的督办盯办,对项目实施进展、质量把控、效能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让每份“含金量”满满的民意期许,化为眼前实实在在的变化,落实有回音、整改见行动。
如立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组织代表围绕项目开展实地视察、听取汇报以及“回头看”等活动,不断查进度、找问题、促整改,同时通过“听政事”活动,要求承办部门对未达标事项进行整改,从而形成了“民情收集—梳理研判—交办转办—跟踪督办—评价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工作链条,确保每件实事代表满意、群众放心。
如何让代表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关键是让代表共同参与到各项社区治理行动中。下一步,立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把代表履职延伸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鼓励人大代表多参与到志愿服务和社区事务中来,积极建言献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南方+记者 董谦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