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十大年例评选:非遗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范式重构

南方+

茂南鳌头,“狮子过山”的矫健英姿,演绎着无畏的气魄;电城街道,“境主巡游”的队伍稳步前行,承载着悠悠岁月的信仰;高州大元坡的旷野间,“四村游船”似离弦之箭,向着希望奔赴;信宜六双的夜幕下,“万千花灯”点亮了团圆的良辰……每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底,茂名各村落依照古老时序,依次拉开“年例”这一延续百年的民俗文化盛宴的大幕。

年例抬花船。

1月22日,由茂名市文化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十大年例”评选结果揭晓。此次活动并非普通的评选,它承载着对茂名民俗文化的珍视与传承,是一次向外界展示茂名非遗民俗文化独特魅力的生动实践。

打造民俗的活态传承

据史料考究,茂名年例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盛行于明清。年例时,游神队伍抬着神轿穿街走巷,八音锣鼓震天作响,家家户户忙着“摆醮”,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

2012年,茂名年例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是对年例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可,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极具地方特色的年例舞狮表演。林戈 摄

从非遗的视角看,年例是茂名地区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以“岁时祭祀”仪式为核心,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舞龙舞狮、飘色、点花灯等,与社群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为省级非遗,年例承载着茂名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寄托。每一次年例的举办,都是对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的一次唤醒与强化,让后人在参与年例活动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本土文化的根源与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今年年初,茂名举行了“十大年例”评选,从评选标准透露出非遗保护范式的转变。评选细则中,既有“历史久远度”“文化独特性”“代际传承性”等传统指标,又有“社会影响力”“活力与规范安全”等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指标。这种将乡村治理体系纳入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折射出非遗保护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向“活态社会传承”的理念进化。

镇隆飘色游行。

历经近一个月评选,信宜六双花灯年例、高州忠平社年例、高州四大园年例、茂南羊角鸡公口年例、电白电城妆春年例、茂南鳌头飞马年例、高州长坡旺利村年例、化州莞塘村年例、高州长坡旧城年例、信宜镇隆飘色年例为“茂名十大民俗特色年例”,同时增评10个“茂名十大民俗特色年例”优秀奖。

茂名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茂名年例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聚会,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地方风情。它不仅是民间艺术表演的舞台,更是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沃土。评选茂名十大民俗特色年例,旨在深度挖掘其内涵,精心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年例文化品牌,让茂名年例在省内外乃至全国绽放光彩。

鳌头镇飞马年例“摆钟”。

打造特色年例文化标杆

“十大年例”评选活动宛如一场文化的探宝之旅,深入茂名各个村落,挖掘民间的年例独特文化风韵。评选活动中,各村将自家年例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呈现出来,其中传统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高州长坡镇旺利村火把节。李达 摄

“我们这里年例祭祀非常注重传承,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错,这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让后代记住我们的根。”化州莞塘村年例祭祀负责人说,这些传统在评选活动的舞台上得以展示,使得更多人关注到原汁原味的年例文化内核,促使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和学习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为年例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通过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年例成为其他村落学习的标杆。如擅长制作精美手工木偶用于木偶戏表演的高州,其经验被广泛传播。高州市非遗文化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的木偶戏在年例中很受欢迎,通过这次评选,吸引了许多人过来交流学习,我们也很乐意分享,希望这种老技艺能被更多人认识。”其他村庄在借鉴的过程中,不仅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还促使这些艺术形式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种以评选活动为契机的文化传承良性循环。

高州木偶戏表演。莫涛 摄

年例文化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构建的共同体精神。在准备参选“十大年例”的过程中,整个村庄齐心协力,从年例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各种表演项目的排练,村民们分工明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茂南石鳌塘的村民们谈到,为了让年例在评选中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大家主动参与,有的负责布置场地,有的负责组织表演队伍,虽然忙碌但充满干劲。虽然没能获得茂名“十大年例”称号,但是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让村民们意识到自己是村庄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增强了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框架下,“十大年例”评选活动也展现了文化对经济的正向转化动能。此次评选吸引了大量游客及媒体聚焦,搭建起年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广阔桥梁,入选“十大年例”的一些村庄成为了热门打卡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以高州沙田忠平社年例为例,今年年例活动在传承花船、游火把等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引入“龙凤呈祥”无人机表演以及烟火“五色彩墙”等新颖元素。活动前期,通过多渠道的预热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关注度。

信宜六双花灯巡游。

活动期间,现场热闹非凡,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兴奋地分享道:“第一次参与茂名的年例,这里热闹的氛围和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我。不仅品尝到了地道的美食,还购买了许多当地的土特产,收获满满。”


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作为省级非遗民俗,“十大年例”评选活动为茂名年例的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一方面,借助非遗的品牌影响力,“十大年例”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推动了年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亲身感受年例的热闹氛围,品尝地道的年例美食,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例游神,舞龙队威风凛凛。李达 摄

另一方面,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新元素,为年例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村庄将年例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将年例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与营销中,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年例活动进行直播、短视频传播,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领略到茂名年例的魅力,扩大了年例文化的传播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还创新推出“年例种树”活动。在年例期间,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庆祝方式,而是纷纷拿起锄头铁锹,种下象征希望与生机的树苗。“年例种树”,种的是绿树,收获的是生态之美;种的是传承,收获的是文化延续;种的是未来,收获的是发展新机。这一创新举措,将年例文化与生态环保紧密相连,为古老年例注入绿色新内涵。

绿美建设,年例种树活动深入民心。

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碧表示,“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机械地复刻传统,而是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以创造性转化为‘在地文化’赋能,实现其在当代的生动表达。”茂名年例,作为省级非遗的璀璨明珠,在“十大年例”评选活动的助推下,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紧密结合,让古老的年例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不仅为茂名地区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经济发展搭建起坚实的桥梁,更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撰文:周梁 通讯员 曾群芳 邹志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