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学本科一体化、建深圳河套学院!2025年深圳教育这样干

南方+

2月2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覃伟中表示:“我们要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坚定向远方!”

去年深圳教育发展有哪些亮点?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释放了哪些教育发展新信号?一起来看看。

关键词1:基础教育学位

今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0所以上

【报告原文】

2024年

——民生社会事业阔步向前。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近七成。新增就业20.7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6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个、托位4.9万个。

2025年

——全面完成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0所以上。

【解读】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流入增速快等原因,近些年深圳学位供给备受关注。深圳回应关切、直击难点,2020年起,以最强保障打赢学位建设攻坚战。

自2020年百万学位建设攻坚以来,深圳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增长数量为全国城市之最。同时,创新开发深圳市学位智能查询与预测系统,在全国率先将学位预测范围精准至学区层面,有力支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深圳约48%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1%的公办学位,提供给了随迁子女,规模和占比均为全国一线城市最高,有力保障了适龄人口的入学需求,也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标语在教育上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关键词2:高水平大学

今年建成投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

【报告原文】

2024年

——教育事业发展蹄疾步稳。深圳理工大学去筹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完成首批招生,深圳医学科学院招收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

2025年

——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成投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前沿学科。提升研究生、留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强化“留学深圳”品牌和能力建设。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加快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龙岗职教园。

【解读】

目前深圳全日制高校已达16所。如果说40多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了发展奇迹,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那么近年来,深圳大手笔高起点新建一批高水平大学,可谓创造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深圳速度”。

随着深圳出台实施推进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方案,推动全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分层分类卓越发展;出台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实施方案等,深圳高校被激发出新活力,释放出新动能。

近年来,深圳坚持“四个面向”,通过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推动高校聚焦国家战略,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等系列举措,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关键词3:科教共同体

推动X9高校院所联盟打造世界级科教共同体

【报告原文】

2024年

——X9高校院所联盟实现 357 门课程互选。

2025年

——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推动X9高校院所联盟打造世界级科教共同体。

【解读】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是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的联盟,成员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鹏城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联盟成员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的精品课程推选为联盟学生跨校互选课程,部分课程校际学分互认。此外,成员合作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库,共同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努力实现“物尽其用”。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圳进行系统部署,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科建设全过程,积极推动高校对接“20+8”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47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了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深圳模式”。今年,深圳将继续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推动X9高校院所联盟打造世界级科教共同体。

关键词4:人才高地

探索从初高中到本科的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

【报告原文】

2025年

—— 深化“五育并举”,推动科教、体教、艺教、卫教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培养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塑造阳光自信、刚健有为的青春特质。

——着眼自立自强更高质量培养人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探索从初高中到本科的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加强与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共建人才协同协作平台,高水平建设深圳河套学院、零一学院,深入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广东省产业“新工匠”培养计划,建设一流产业工人队伍。

【解读】

近年来,深圳将科创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科创教育改革。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深圳近年来率先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提出“1+4”模式,即以《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为核心,统筹推进课程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师资多样化和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全面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联动大学与中学、小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争取国内外顶尖高校贯通性优质课程资源和顶尖专家实验支持,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发现与选拔贯通培养机制研究,推动高中和大学协同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办零一学院,构建了“一流中学+一流大学+一流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

今年,深圳将继续着眼自立自强更高质量培养人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探索从初高中到本科的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加强与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共建人才协同协作平台。

撰文:徐峰 孙颖

编辑 栾艺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