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看看深圳有哪些农业新质生产力

南方+
·导语·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23日发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

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这一背景下,记者发现,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深圳,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数字技术等领域也正取得不少喜人成果,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深农投依托“一基地一园一中心”重构农业生态

科技赋能:“一基地一园一中心”重构农业生态

如今,走进深圳国企深农投位于广东肇庆的供港标准农场,蔬菜叶肥苗壮,水肥一体化喷淋、无人机施药、智慧农机耕作……阡陌纵横的高标准现代化农田映入眼帘。

不远处,农场工人忙碌紧张地采摘、装筐,并将采好的新鲜蔬菜,运送至附近深农自营的冷链集配中心,经预冷、定重、包装、物流运输,外销至香港、上海、深圳及广西等各个地区的商超和农贸专业市场。

数据显示,深农投目前已在肇庆、潮州、深汕合作区、海南儋州、云南泸西县等地自建或共建超40万亩供港标准基地。其中,出口至香港的肇庆椰菜、西蓝花等产品增值近200%。

增产增收背后,是深农投发挥企业“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特点,以“科技+市场”积极打造“一基地一园一中心”,切实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个具体实践。

其中,“一基地”是指供港供深特色农产品基地,针对单个农户、小规模农社等摸不准市场需求,“跟风盲种盲养”等问题,深农投基于全国布局的33家农批市场以及全球6万余名伙伴商户经营数据,指导基地实施“订单种植养殖”,并按照“七个统一”(土地流转、蔬菜标准、采配农资、包装规格、蔬菜品牌、配送运输、集中竞价交易)模式,与各地共同建立“深农农场”,还通过智慧农机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基地生产效率。

“一园”是指数字农业智慧示范园,针对农户农企选品出品能力不足、市场信息不足、养殖种植技术不足,深农投通过全流程技术示范,大大压缩育种育苗周期,放大产业规模。

“一中心”则是指冷链加工集配中心,其积极推动在产地“最初一公里”建设冷链加工集配服务中心,有效将销地端增值部分前移,提高产品“出地价”。

流通革命:数字转运箱+聚合支付破解损耗困局

不仅要实现源头增产增值,还要在流通环节降低损耗率。

有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25%(发达国家为3%左右),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发达国家为10%以下),大幅侵蚀了农民、农企和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运输载具基本以白色泡沫箱为主,还导致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令人头疼的“白色污染”。

为此,深农投积极推动行业“流通变革”——联合顺丰等流通头部企业,华为等科技企业,工农交建等金融机构,以及全球6万多伙伴商户,探索建立标准化、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其中,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农产品标准转运箱,融合最新“星闪”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一对多”一次性抓取,材料可降解,可重复使用500次以上,有效实现了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农产品流通损耗降低10%-15%,促进农产品流通时间压缩50%,实现农产品出地价提高15%、面市价降低20%。

上述背景下,深农投还与金融机构合作推行“聚合支付”,探索“伙伴通”金融服务和项目共营模式。该模式可以为银行提供企业、农民、商户的精准画像,大幅度减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民的信贷成本,解决农民信贷抵押难题;帮助商户解决财务、做账、税务筹划等问题;促进更大范围的产销对接,帮助农民精准找到价高畅销市场。同时,还将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掌握城市保供数据,助力农产品流通的GDP纳统,助力政府更为精准出台惠农助农政策。

深农投开发的叶菜类新型播种机

场景创新:功能农业力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不仅仅是深农投,2022年农科集团还与韶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依托新丰县农地、山水等资源禀赋,结合农科航天育种技术优势和农业产业化经验,全力建设广东省首个以“功能农业”为主题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图以“农业为基、科技为核、文化为魂、旅游为要”推动全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拉开“湾区”带“老区”序幕,走出乡村振兴的“深圳路径”。

2024年,新丰农业产业园完成1300亩高标农田改造;种植甜玉米、水稻等约3000亩,成功在广东地区实现大规模种植洋蓟80亩,并试种胭脂糯大米、高油酸花生、马蹄、高维C生菜等高价值作物。

位于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农科集团新丰农业种植基地  受访者供图

位于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农科集团新丰农业种植基地

面向未来,农科集团还聚焦蓝色种业创新、深远海装备化养殖、海洋文旅方向,耕海牧渔,积极探索打造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种业、高端果蔬生产、花卉与园林绿化、食品与环境检测、农旅园区建设运营……截至目前,农科集团累计取得科研成果超240项: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市级科技奖30项;国家发明/新型专利58项。

全链攻坚:百亿基金激活未来农业新想象

依托科技与资本优势,日前深圳还宣布将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其中智慧农业、无人机植保、智能农机装备等成为重点方向。

此外,深圳还正通过“算力券”“场景补贴”等政策,推动农业数据模型开发,助力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应用落地。

在种业振兴领域,深圳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华大基因等平台,聚焦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建设国际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文件强调的“生物育种产业化”在此也加速实践,如耐盐碱水稻品种已在盐田港周边滩涂试种成功,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面向未来,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深圳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中国农科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强深圳农业食品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农业食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的创新链条,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构建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南方+记者 杜艳

编辑 刘烨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