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狗牙绣”:一针一线绣出千年韶州风情

南方+

在韶关武江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门传承了350余年的指尖艺术——狗牙绣。它以精巧的针法、灵动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南岭山脉下一颗璀璨的非遗明珠。近日,笔者走进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跟随“狗牙绣”非遗传承人曾丽红,探秘这项古老技艺的制作过程,一同触摸时光的针脚,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之美。

“狗牙绣”非遗传承人曾丽红。

一针一线,绣出千年韶州风情

狗牙绣,因绣出的花边形似犬齿而得名,民间亦称“韶州绣花边”。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曲江县志》记载当地女子“穿双裙俱绣花边”,男子“衣服通体绣花边”,足见这一技艺早已融入粤北百姓的生活。清代服饰上的四方图案、头帕的“狗牙边”、嫁妆中的彩线绣品,无不彰显着狗牙绣的实用与艺术价值。2023年《狗牙绣》(传统技艺)入选武江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清明上河图》狗牙绣技艺绣品(局部)

这项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繁复的工序与六针针法。从“制图点格”到“施针制作”,每一幅作品都需经历四道工序、六种针法的精雕细琢。绣娘们以布为纸、以线为墨,在小方格中定位打点,通过“一针法”的平直、“二针法”的斜拉、“五针法”的交错,最终以“六针法”的结扣点缀,让山水、人物、花鸟跃然布上。曾丽红耗时八年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全卷版长22.6米,宽0.76米,数百人物栩栩如生,正是这一技艺的巅峰之作。

四代传承,坚守匠心的绣艺人生

在西联镇,曾丽红的名字与狗牙绣紧密相连。自1899年曾祖母张伍妹将技艺传授给乡邻起,这门手艺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曾丽红从少女时代执针学艺,至今已专注绣艺40余年。她的指尖不仅承载着家族四代人的坚守,更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狗牙绣的特殊针法能让图案表面生动立体。陈励 摄

“绣一幅狗牙绣,要耐得住寂寞。”曾丽红说。她的工作室里,30余名绣娘来自天南海北,有退休教师、全职妈妈,也有慕名而来的年轻手艺人。她们在曾丽红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复刻古法,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纹样,让狗牙绣焕发新生。“我希望狗牙绣能像《清明上河图》一样,让后代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匠心。”曾丽红说。2022年,武江区文化馆为曾丽红举办个人作品展,其作品被央视报道后,狗牙绣一夜“出圈”,成为韶关文化的新名片。

非遗新生,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狗牙绣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它曾是粤北妇女谋生的手艺,如今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曾丽红带领绣娘们将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绣花围巾、头帕、装饰画走进景区和电商平台,既为当地妇女增收,也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精美绣品

这一针一线中,藏着武江人的文化基因。绣品上的“狗牙边”,是南岭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山水纹样,是客家人对故土的眷恋;婚嫁绣品中的吉祥图案,则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韶关市志》所载,狗牙绣“与武江的文化发展、人文历史一脉相传”,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张九龄像》狗牙绣技艺绣品(局部)细节逼真。 陈励 摄

每一针落下的痕迹,都是时光的刻度。每一幅绣品的完成,都是文化的延续。狗牙绣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慢工出细活,匠心守本真。如今,透过镜头,我们得以窥见这项非遗技艺的深邃与灵动。愿这份源自南岭山麓的指尖之美,能被更多人看见、珍视与传承,让百年绣艺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华。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何艺捷 陈玉铃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