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全省教育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时隔5年多,广东在新时代再次召开全省教育大会。
大会规格很高——
省委书记黄坤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省政协主席林克庆,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出席会议;
全省21地市的分管市领导和教育局长,以及全省高校党委书记均参会。
广东为什么高规格召开全省教育大会?这场大会为何分量如此之重?
一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去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为建设教育强国勾画了“蓝图”。
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教育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广东如期建成教育强省,对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教育强省建设和广东做好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广东被赋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在教育强省建设上,也要走在前、作示范,力争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之前率先建成教育强省。
此次大会,就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二
此次大会规格高、分量重,是由教育的属性决定的。
第一是政治性。教育是党的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根本大计,是中华文脉赓续传承、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本大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继往开来、行稳致远的根本大计。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教育更容易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等挑战。
这就迫切需要广东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大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发言的主题,就是围绕广东深入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展开,从侧面凸显了教育政治属性的分量。
三
第二是人民性。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体现着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短板弱项。
近年来,广东“一盘棋”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优质公办学位建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等方式,不断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同时,广东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力优化学科设置、打造学科集群,持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影响力。
跳出广东来看,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全国层面同样存在。广东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探索的经验,可以为全国其他省份和地区提供借鉴。
四
第三是战略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广东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调整期、积厚成势的积累期、动能转换的接续期,广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教育在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厚根基、支撑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跃升、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成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在大会上介绍,中大将面向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超前布局学科专业,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为牵引,推动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五
第四是基础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教育是“先手棋、大系统、慢变量”,必须坚持优先发展,以改革创新激活力、增动力。
近年来,广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等教育为例,10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300多亿,带动地方投入将近300亿,推进高等教育办学实力的提升。
去年初,省委以一号文发布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八大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跃入新阶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支撑当下、决胜未来的关键一环。
六
以教育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成就人才之强,助力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是广东的必答题。
关键时刻,关键大会;对标对表,明确目标。
我们坚信,在广东阔步迈向教育强省的新征程上,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凝心聚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文字:南方+记者 李秀婷 钱明雅 吴少敏
摄影: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