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火出圈,关于AI应用于医疗的讨论也更加热烈。几则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2月22日,一医学博主发帖称“患者查DeepSeek后质疑我的医疗方案,气得我连夜翻指南,结果AI是对的”;又有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坦言,自己用DeepSeek会诊复杂脑瘤病例时,AI给出的方案“相当于省级专家水平”。
当“患者用AI质疑医生,结果AI对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AI技术对传统医疗体系的冲击,更是一场关于知识更新速度的赛跑。医学知识的迭代周期已从过去的数年缩短至数月,而人类医生的学习曲线却难以同步。DeepSeek这类AI工具通过实时抓取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在诊疗展现独特作用并不令人意外。医学是科学的一种,促进其发展,需要质疑精神;守护患者的健康,需要人和先进工具的合作竞争。
AI用于医疗前景如何?如今,不少医院开始接入大模型来减少漏诊,AI辅助阅片为许多医生减轻了负担,我国首个罕见病AI大模型最近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或将为各级医院特别是偏远地区罕见病确诊带来福音……技术带来的红利并不仅限于开药问诊,AI与医疗的融合正不断深入。
然而,要说AI能替代医生做出诊疗,甚至开具药方,似乎也不太现实。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正因许多病情信息单靠文字无法转述,现代医学多使用仪器来检测病情,医生诊断之前仍然要和患者面对面聊一聊,询问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生活习惯,正是要充分沟通以确保对症下药。湖南省医保局2月发布新规,明确提出“严禁使用AI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此前也有多地明确对AI诊疗划出边界,其用意也在于此。
再精准的算法也无法替代医患之间体温传递的信任,或许,这份信任本身也需要反思。“AI替代医生”被炒作夸大,甚至有人借机否定医生的工作价值,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医疗技术之争。从问风水、求偏方,到上网搜索,再到如今求助于AI,其实部分患者一直希望能有“自己的判断”“外部的佐证”。理性看待这种心理,一方面可以肯定,AI技术的进步确实是件好事,至少提供了相对可靠信息源,加以管控和改进后,或将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助力;另一方面要追问医疗科普的盲区,反思诊疗过程如何增进人文关怀。
更进一步来看,我们从来不应该要求患者“信医生”或是“信AI”,而是应该对医学本身充满信心。称“DeepSeek有专家水平”的医生同时提到:“建议患者就诊前用AI搜索,全面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这会对战胜疾病有很大信心,也利于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换言之,有许多误诊漏诊其实源于医患双方的武断、偏信“经验”而忽视倾听,或是盲目悲观失去信心。在AI与医疗的共舞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互为佐证、综合考量,建立清晰的协作规则。
还记得《超能陆战队》中的医疗机器人大白吗?它搭载的诊断程序不仅能提供24小时的健康建议,也会给予患者温暖的拥抱,告诉它“不用担心”。这或许也反映出医生和AI进步的共同方向:让诊断更科学,让患者更放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