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延续岐黄百年传奇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多年来,一代代广州中医药大学师生传承铁杆中医精神,以中医经典为魂,以立德树人为本,形成了从早期“经典回归临床”到“医教、产教双轮驱动”,再到“学科—学位—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体系。

广中医党委书记陈文锋介绍,学校将以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培养德业双修、传承创新的中医药精英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贡献广中医智慧和力量。

开创中医药院校教育先河

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正式创立。1956年,以中医界首位教授罗元恺教授为代表的中医界人士初创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岐黄人才高地,广中医为国家培养了中医药专门人才18万人,培养了以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教学名师、企业家、优秀管理领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团队强势加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之后更是挑大梁,担任了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的主任,瞄准中医药原始创新下功夫。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陈文锋介绍,学校将以学科和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化培育优质土壤,全力赋能横琴实验室加快创新发展,以横琴实验室建设为龙头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赋能提质。一方面,推动“双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筑峰造尖”行动计划,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参与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探索整合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完善转化服务平台体系,推动更多有组织科研与成果转化,更好助力构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大学

2017年,广中医首次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5年后,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大学。

2024年以来,广中医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先后召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召开全校人才工作大会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召开学科高质量发展大会,研究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教医研管协同育人模式;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号召全校师生交出“教育强国,广中医何为”的高质量答卷。

学校现有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还根据人工智能等时代变化,打造了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学校现共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276个,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43个省级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以珠三角为核心,覆盖粤东西北,延伸至陕渝琼,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为了培养健康守门人,第三附属医院10年来共招收培养1378名中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服务百姓。

在“大广中医”的格局下,广中医整合各方社会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了“学校—政府—医院”共建临床医学院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总共有13家临床医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校政共建医院。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有中医的地方就有广中医人。学校已建立33个海外合作办学点,成立境外合作教育机构和团体97个。

再造一个新广中医

2024年11月1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如期举行,这既是见证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也吹响了续写百年新传奇的奋进号角。

陈文锋介绍,在迈向新的百年征程上,广中医将更加地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思考广中医特色的“双一流”内涵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学科交叉与管理,打造一流师资队伍,重点实施几项工程。

以德为先“固本强基”工程。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形成中医药铸魂育人的新格局,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中医药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双一流”内涵式发展提升工程。秉持“一流学科引领一流教育,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核心理念,树立“学科—专业—学位”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着力“现代大学体制、法制治校、教授治校、学科书院”的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产出导向、需求导向、有用导向、花钱问效”的创新监督评价体系。

“一流师资队伍优化与引领”工程。坚持党管好人才,育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重要作用;营造“创业有激情、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业绩有展示”的良好环境。

本科教育教学纵深改革创新工程。利用AI赋能实践教学,深化资源智能化管理。强化医教、科教、产教融合,打通教育链、激活新动能,创建未来学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新范式。

新一年,陈文锋介绍,要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扎实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深度推进“人才集聚”工程,外引内培、引育并举,分层次、分学科引育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骨干,瞄准国家和广东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人才梯队建设谋篇布局,为大湾区中医药人才高地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对话

推动中医药事业

传承创新发展

不久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出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弘扬教育家精神工作方案》。陈文锋介绍,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学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广大教师争作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与新时代“大先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问:弘扬教育家精神,首要任务是什么?

陈文锋:师德师风建设是第一位。下一阶段,学校党委将深化贯彻落实全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畅通师德投诉举报渠道,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零容忍”。

问:我们如何强化师资力量?

陈文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学之本。我们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的主责主业是学习,提升教师水平与课堂质量就成为了关键之举。学校明确提出实施“教学名师团队引领工程”,利用3年时间建设16—21个教学名师工作室、临床教学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团队示范效应,推动课堂质量与效率双提升,让更多好学生和名教师相互成就。

问: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如何提升他们的育人本领?

陈文锋:高校辅导员要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学校将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体系,进一步系统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同时,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激励政策,引导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幸福度与获得感。

南方+记者 黄锦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佘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