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潮汕进步青年在做什么?在这座建筑可以找到答案

南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谈起左联就不得不提到当年参与其中的潮汕籍进步青年,他们还在汕头成立了潮汕地区最早的新文学团体。

在汕头市小公园附近,有一座3层仿巴洛克内街建筑。该建筑原为澄海地方检察厅办公地,是目前全国发现仅存的“火焰社”通信处。

今年是左联成立95周年。2月初,南方+记者探访了这座充满历史故事的民国建筑,一探一百年前潮汕进步青年的往事与足迹。

“火焰社”通信处旧址

“火焰社”通信处旧址

“火焰社”成为潮籍“左联”成员的集聚地

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街道南海社区招商路招商一横巷1号,是“火焰社”通信处旧址。

1923年,潮汕地区最早的新文学团体“火焰文学社”成立,并以此地作为办公地点,出版《火焰周刊》。

“火焰文学社”成员有50多人,主要成员有许美勋、洪灵菲、戴平方、冯瘦菊、邱玉麟等。该社汇集了多位主要的潮籍“左联”成员,集中反映了潮籍“左联”成员的进步思想文化活动。

《火焰周刊》主要刊登新诗、白话小说、散文、随笔、译著、连载以及对苏俄文学和日本社会运动历史的介绍等,影响尤大。

2021年以来,汕头市结合“八个一批”工程,对火焰社通信处旧址实施全面修缮和布展。经过组织专业机构对火焰通信处旧址建筑情况和保存状况进行全面勘察,按照文物保护修缮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修缮,并进行了布展工作。2021年国庆,火焰社通信处旧址作为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处分馆运行开放。

“火焰社”通信处旧址

“火焰社”通信处旧址

南方+记者在现场看到,火焰社通信处旧址目前一二层对外开放,以《火焰燃烧,与国同脉——我国早期现代革命文学团体“火焰社”展览》进行陈展,分为“风雷激荡 与国同脉”“火焰燃烧 星火燎原”“沪上烽烟 热血澎湃”三大部分。

整个建筑的展览以左联红色文化为主题,火焰文学社和《火焰周刊》为主线,展示潮汕青年文学作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以及左联烈士冯铿的成长历程,展现潮汕青年文学作家为推动潮汕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作出的贡献。

以冯铿等烈士为代表的左联成员对后世影响深刻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

谈论中国左翼文学,潮汕籍作家群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左联”首批成员里,潮汕籍作家人数约占八分之一。

“左联”作家作品,渊源于带有启蒙意义的“五四”新文学。“五四”运动爆发后,潮汕地区的新文化运动渐成燎原之势,“青年八不社”“集益社”“火焰社”等青年组织和革命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许美勋倡议发起的“火焰社”便聚拢了冯瘦菊、戴平万、洪灵菲等人。

后来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唯一女性的冯铿是冯瘦菊的妹妹。冯瘦菊是火焰社的重要组织者,担任着《火焰》周刊编辑,因此冯铿与该社成员交情甚笃,不时参加他们的活动,并经常为周刊撰稿。1920年,冯铿便参与了火焰社对反动报纸《平报》的笔战。

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南方+记者 沈丛升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