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经济区重磅政策发布,汕湛省域副中心潜力如何兑现?

经济粤评
+订阅

重磅政策落地,广东东西两翼,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迎来新机遇。

2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汕头方案》)和《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湛江方案》)。汕头临港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04.93平方公里,湛江临港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48.81平方公里,建设两座临港经济区,被认为具有提升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极,培育外贸新动能,主动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重要意义。

发布会上还介绍了两份方案的细化安排。记者梳理发现,汕头、湛江两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能已蓄势待发;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这些优势有望通过临港经济区建设得到充分发挥。

01:11

赋予汕头、湛江两个临港经济区管理机构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

发挥独特比较优势

自近代以来,优良海港往往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区域经济中,围绕港口形成的临港经济往往是核心支柱。

然而,全球各港区发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自围绕自身特色,形成各不相同的临港经济形态。在《汕头方案》和《湛江方案》的产业规划中,突出差异化、特色化的特征同样明显;在发布会上,两地各有一项比较优势被着重关注。

00:36

△汕头:多重政策利好叠加,有信心建好临港经济区

汕头:多重政策利好叠加,有信心建好临港经济区

汕头市委副书记赖小卫着重介绍了汕头的政策优势:经济特区顶层设计赋予了汕头非常优越的制度优势,汕头临港经济区的范围则覆盖汕头综合保税区全域,其内可享受免证、免税、保税、退税等政策;同时涵盖汕头国家高新区、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能叠加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

针对上述条件,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汕头方案》明确了汕头临港经济区打造支撑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产业开放合作的门户窗口等三个功能定位。

00:46

△湛江:加快各项规划,释放“桥头堡”区位优势潜力

湛江:加快各项规划,释放“桥头堡”区位优势潜力

介绍湛江的区位优势时,朱伟还着重提到了当地充足的土地资源供给。湛江市常务副市长牟治平进一步介绍,该市现已收储在库的工业用地超6200亩,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超42万平方米,为方案落地做足配套。

纵观全国,能将土地资源供给、综合交通枢纽、钢铁石化产业基础三者集齐的城市并不多见,在东部地区则更为稀有。因此,《湛江方案》提出湛江临港经济区打造国家战略联动发展的重要支点、面向东盟产业协作的桥头堡、联接内外循环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三个功能定位。

瞄准产业链重构重大机遇

从辽东半岛到北部湾,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不缺良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相对而言,汕头、湛江处于发展洼地,无论城市还是港区,其发展程度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落下风?

《汕头方案》和《湛江方案》也给出了核心思路,即利用区位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聚集;坚持制造立区,着力在制造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图源新华社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图源新华社

发布会上,汕头临港经济区还有一个独特资源被反复提及:国际海缆登陆站。该设施全国仅有3个,其中汕头站的通道流量占到50%。国际海缆登陆站+珠三角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粤东丰沛的海上风电资源,汕头的主导产业形态已呼之欲出,即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

讨论湛江临港经济区,则离不开临近东盟、钢铁石化基础等优势。结合这些优势,湛江临港经济区将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轻工纺织、农产品进出口加工等产业。目前,湛江临港经济区已成功引进宏旺微电子、碧辉眼镜、东岛新能源负极材料、美达玩具、科技航空活塞发动机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提及产业转移时,两份规划多次强调“国内外”,赋予两座临港经济区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重要目标区域的使命。从实际部署看,两份方案均关注东盟地区,并针对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不同打法。

汕头强调“侨”的优势。陈鸿宇指出,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华侨在对接商务资源,提供商务服务等工作中扮演“不挂牌的商务代表处”的重要角色。“而在海外,潮汕籍华侨规模达1500万人,这一重大资源是我们汕头未来发展临港经济区,开展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力量。”赖小卫说。

去年9月,“并行港”物流模式下的货物在湛江港吊装。图源新华社

去年9月,“并行港”物流模式下的货物在湛江港吊装。图源新华社

湛江则注重区位优势。湛江临港经济区选址奋勇高新区、雷州经开区及周边地区,将天然良港乌石港纳入其中,该港距越南海防港仅158海里。“湛江临港经济区将发挥本地资源和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优势,推进与东盟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市场、服务中国企业的出口加工和服务配套基地。”朱伟说。

放权赋能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自主性

在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临港经济”两大概念分别酝酿已久。2021年,广东分别发文支持在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到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启动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

《汕头方案》和《湛江方案》则首次将两大利好叠加,为两市的发展提供助力。陈鸿宇认为,广东对两地的政策部署呈不断细化的趋势,此时出台的两份方案具体细致、操作性强,落地恰逢其时。

汕头城区。图源新华社

汕头城区。图源新华社

“广东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分担助推全省经济发展的任务义不容辞;汕头连续多个季度工业投资猛增,湛江一批重大项目聚集,两地前期的投资布局即将进入变现周期,两份方案有望进一步对其赋能。”陈鸿宇说。

相关配套措施也在迅速落地。

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邹勇兵透露,该厅将指导两地找准产业化主攻方向,加快引进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将两个经济区纳入2025‘投资广东’百场重点招商引资活动计划中,创新开展股权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还将常态化组织跨国企业交流活动。”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黄欣透露。

湛江市徐闻港风光。图源新华社

湛江市徐闻港风光。图源新华社

需注意的是,两份方案落地后,不仅有望助推两地经济,其“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也将进一步彰显。

发布会上,朱伟着重强调了“放权赋能”的系列措施,赋予临港经济区管理机构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并依法承接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赋予的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给予两个临港经济区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

“两地的辐射范围还有进一步拓展,”陈鸿宇说,“若打通汕头向闽西、赣南的铁路运输基础设施,汕头临港经济区对内陆腹地的带动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湛江临港经济区则有望进一步向西辐射,扮演西部大通道‘终极’出海口的角色。”

采写:南方+记者 邵一弘 蔡沚彦 陈思亮 黄应来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

统筹:吴哲 廖奕文 顾大炜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