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技园揭牌成立。在此之前,深圳大学率先设立香港校区,饮上内地高校赴港办学的“头啖汤”。
放眼全国,有11所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独立法人高校,其中6所坐落于广东,数量过半。其他非独立法人的中外、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更是遍地开花。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始终领风气之先,在教育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广东教育的“朋友圈”,何以越扩越大?
大湾区教育“双向奔赴”
2024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迎来首批120名本科生和442名硕士生。
与此同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2024年高考招生中“再创佳绩”,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
这是2020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正式落地广东的两所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
港科大(广州)校园。
规划提出,要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五年来,蓝图渐化为实,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正开启高质量融合、发展共赢的全新局面。
港科大(广州)告别传统学院模式,设立功能、信息、系统和社会四大枢纽,支持融合学科发展;港中文(深圳)则采用书院制,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这些源于港澳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广东教育注入新血液,也为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注入新活力。
粤港澳基础教育交流品牌项目也接连落地。
佛山市中黄星瑜港澳子弟学校。
目前,全省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总数达1546对,数量居内地首位,总数超全国一半。越来越多的学校正探索开设港澳子弟班,此外,广东全省共有外籍人员子弟学校38所、港澳子弟学校12所。其中,广州有港澳台籍学生超过1.8万人、港澳子弟学校3所。
2021年,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正式落地。在这里,小学部和初中部以香港课程为核心,融入内地课程与国民教育。到了高中则实行“国际+”课程模式。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谭日旭介绍,此前已与多所港澳中小学结为“姊妹学校”,日常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加强三地学校的交往交流交融。
“国际社交”动作频频
2024年10月,广东迎来了一批来自东盟的客人:来自9个东盟国家驻华使馆的教育官员走进广东职业院校,开展系列考察交流。
为何将职业院校作为目的地?这与广东职业教育和东盟国家的合作基础有关。
考察交流时,双方之间的信任一览无余。
现场,老挝驻华使馆代表靳达望与“老友”亲切叙旧,也向新朋友抛出需求:老挝需要培养更多铁路、水利电力等方面的专业师资,也需要在新能源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东盟国家驻华外交官一行参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场景。
广东将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作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探索建立“岭南工匠学院”品牌项目,首批立项12所建设院校并实施“岭南工匠学院”国际化师资队伍项目;
支持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发展,成员单位由54家增至105家;
24所职业院校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4所职业院校入选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目前,广东已有21所职业院校在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07个境外办学项目,全省高职院校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专业标准99个、课程标准423门。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或协议。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中山大学。其背后,是中山大学和法国百年来的不解之缘。作为华南地区高校的排头兵,中大和法国高校如今开展了13个交换生/学位互授项目。
这只是广东教育“全球社交模式”的一道剪影。
放眼日常,广东教育圈里的“国际社交”动作也不可谓不多——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了解广东、选择广东。
中俄儿童创意节、中韩中日高中生互访项目、中新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粤新(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圆桌会议等一系列普教领域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
五邑大学积极推动建设的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深圳大学与巴黎法语联盟共建的深圳法语联盟,华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巴西农林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接连落地。
密集的交流合作下,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了解广东、选择广东。
目前,全省有99所高校具备招收国际学生资质,在校国际学生约1.6万人;更有8所高校在海外共建20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
对于广东学子而言,实现“不出国的留学”,选项也愈加丰富。
如今,广东拥有43个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2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个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家门口”就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推动广东与世界“心联通”
桥梁检测机器人、智能城市停车管理系统……2024年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城市创新学生创业竞赛的决赛上,25支大学生队伍同台亮相,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生在竞赛中实时交流,开展基于全球背景的创业尝试,国际视野得以开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广东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越发紧密。当教育资源跳出了地理空间限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脚步也随之加快。
不少广东高校陆续走上国际化赛道,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开设中外合办专业,有的还在校内成立了单独的二级学院,与海外大学共同举办。
“暨大是以经济学为强项的老牌211高校,伯明翰大学在英国也是名校。”暨南大学学生刘姝吟入学前就有出国深造计划,于是,她选择本科入读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以充分享有中外两种教育资源。
如雨后春笋,广东高校的合作办学机构接连获批设立: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医学院……
截至目前,全省已获批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3个,中外双方的办学特色、优质资源有了越来越多的融合交流发展平台。
教育领域的一次次双向奔赴,也让广东与世界的人文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心联通”越发紧密。
港科大(广州)PLACE夏令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旅程,我会使用‘幸福’。”去年暑期,当港科大(广州)PLACE夏令营结束,葡萄牙学生Maria不再“孤身一人”,身边多了来自不同国度的好友。
“未来将继续举办夏令营,建立年轻人的友谊桥梁是我们的使命。”港科大(广州)协理副校长杨旸说。
民相亲,心相近。
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广东教育国际参与度和引领力持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声量”不断扩大。
采写:南方+记者 钱明雅 谢望海
海报设计:郑炜良 程子宜
统筹:吴少敏 李秀婷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去年初,广东省委一号文发布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系统谋划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为教育强国建设画出“蓝图”。在全省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广东教育强省建设一线观察”全媒体报道,全面展示广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发作为,敬请关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