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丰龙山书院,聆听百年文脉回响
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的遗迹伫立于岁月深处,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守护者。在汕尾陆丰市龙山脚下,有一所承载着283年历史文脉的学府——龙山中学。它的故事始于1742年(乾隆七年)的龙山书院,青砖黛瓦间,三尺讲台曾浸润过无数求知的灵魂。
陆丰龙山书院。
从古朴书院到书香学堂,再到如今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这所学校的名字几经更迭,但“文章华国、科技兴邦”的校训始终如一,这是无数学子刻在骨子里的内涵,这里也是他们的“根”。
龙山书院,顾名思义,要从一座山开始讲起。
金龙山雄踞陆城东南,大德岭三峰拱峙,右有螺水引带,南有浩瀚南海,人杰地灵,形胜东南。山上嘉树罗植,风景秀丽,“龙山烟树”为陆丰八景之一。登高望远,“图岭斜晖”“洛洲芳草”“仙桥夜月”“法轴停云”“乌坎归帆”的陆丰五景尽收眼底。而坐落于此的龙山书院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陆丰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始建于1742年(乾隆七年),福建泉州陈冠世为陆丰知县,于龙山的南边建起龙山书院。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废科举,书院改为“陆丰县立高等小学堂”。1924年改为“龙山中学”。历史上曾用过“中山中学”“陆丰县第一中学”“红山中学”“陆丰第一高等小学”等校名。
从龙山书院到龙山中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段红色回忆,都值得被铭记。
五四运动时期陆丰学生代表大会旧址。
辛亥革命前,龙山师生秘密集会,大力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并支持碣石的革命运动,促进陆丰建立民国政权。五四运动时,学校师生建立了学生会,召开全县学生代表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
陆丰龙山书院俯拍图,整体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
如今,纪念五四运动活动旧址仍保留有清代重修书院碑记,整体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1969年入选为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会场旧址。
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旧址也坐落于此。1927年5月至11月,在“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指挥下,海陆丰人民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11月13日至16日,彭湃主持召开陆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当年,许多龙山师生积极参加大革命,成为陆丰农民运动和建立陆丰苏维埃政权的骨干。
张威纪念亭。
热血的红色故事值得被传颂,校内的张威纪念亭让英雄气魄永存。张威是陆丰人,1923年参加海陆丰农民运动。1924年到广州参加革命政府举办的学习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张威以第二十四情报组组长的身份被派回陆丰,策应东征军。他与颜国璠等回陆丰后,依靠协进社成员,分头筹建农民协会、农民武装等组织,为革命斗争无私奉献。
该纪念亭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保护范围400平方米,原名为“龙山六角亭”,建于1926年,亭为土木结构,呈六角型,1928年8月3日张威在此英勇就义。1987年11月,陆丰市人民政府将此亭修葺一新,立匾将该亭命名为“张威纪念亭”,于1987年11月入选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被评为汕尾市党员教育基地,2015年陆丰市政府又重新整修纪念亭。
时光荏苒,龙山中学已然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学校总占地面积550亩,有新老两个校区,169个教学班,师生近万人,是粤东教育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校园,参天古木与新式教学楼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此外,龙山中学还先后获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广东省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广东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龙山书院不仅是一所学府,更是一方文化的净土。在这里,学子们研读经典,探讨学问,追求真理。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智慧的天地里崛起。
岁月流转,龙山书院几经兴衰,曾被战火摧毁,也曾被风雨侵蚀,但每一次,它都能在废墟中重生。而陆丰也高度重视文化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启动龙山书院修缮工程,让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屹立不倒。
在龙山书院,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的力量永远不会消逝,文化的传承永远不会停止。让我们走进龙山书院,聆听百年文脉回响,感受那些被时光雕琢的智慧与情怀。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过去,更看到了未来。
采写/拍摄/剪辑:南方+记者 陈保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