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成千个校外教育基地!深圳再放大招,打造教育资源超级矩阵

南方+

“怎么用AI在课堂上更有效的进行知识拓展?”

“揭秘大脑的实践课程内容有哪些?怎么和校内相关课程衔接?”

……

2月20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举办的“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以下简称“交流活动”)在深圳市科技馆(新馆)启幕。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汇聚了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90余家单位,呈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对接平台,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教育新生态,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活动将持续至2月22日。据了解,深圳将推进“三个一千”行动,2025年建成1000个校外教育基地,三年内建成1000个“一校一馆”和1000个“科学小屋”。

更多优质社会资源   面向中小学生开放

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去年9月起,深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开展“每周半天计划”,倡导把世界当成教材,让学生走出教室去阅读、去实践。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为此,深圳市教育局不但打造校外教育平台,提供校外教育基地及课程的一站式管理及预约服务,同时还广泛调动社会资源,与各界深度协同,为学生打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当天交流活动设置五大活动区,亮出了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的丰富优质资源,也生动诠释了深圳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和良好生态。

比如在市直部门活动区,记者获悉,深圳市委组织部提供全市约1800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科学教育体验中心;市委宣传部提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等线下资源;市科技创新局利用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资源为科学教育赋能;市文体局统筹协调超1000个各类文体场馆赋能“每周半天计划”;市城管局依托1320个公园和2500公里绿道开展自然科普实践教育;市科协依托深圳科技馆、深圳科学馆,151家科普基地等开展科学教育等。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在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区,罗湖区、南山区、龙岗区、光明区等多个区发布该区教育资源地图或校外课程资源清单,直观展现该区域特色教育资源。

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活动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16所代表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与空天、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交叉领域,分享了可供全市中小学对接使用的丰富多彩的全方位资源库,并通过“现场互动+沉浸体验”等方式,展现了“校外硅谷”“创新思维”“脑认知训练与心理成长”等一批高质量校外科学教育课程。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现场,深圳技术大学学生团队自制的赛车和四足机器人引发不少参观者围观。 “以前跟中小学的互动是点对点的,有了这个交流活动,可以实现一对多,效率会更高。如果中小学生通过参加我们的课程、实践活动,能让他们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深圳技术大学教务部兼招生办主任刘宏伟说,该校通过为中小学生定制创新课程、开展科学教育类实践团、开放科研平台等方式, 积极探索与中小学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当天活动中,依托全市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105个“科学小屋”被“点亮”,为孩子们提供家门口的科学乐园;24个机构与市教育局签约,将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提供支持。

114个校园特色场馆“开门”  资源共享大升级

作为“每周半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教育局从2024年起推进“一校一馆”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全市每个公办中小学校(含校区)打造一个以上特色教学场馆空间,面向全市师生开放共享。

今年全市首批114个“一校一馆”开放共享。当天交流活动上,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等12所中小学校长代表宣读“一校一馆”共享承诺,与全市中小学校共享优质校内场馆资源。上述12所学校开放校内场馆情况如下图:

“学校不是孤岛,教育没有围墙。‘一校一馆’行动,旨在开放和共享学校的场馆资源,实现互助共赢。这是学校资源的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城市教育的一场共同体实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说。

他表示,该校不仅将对外开放智能制造空间、互联网创新空间等多个场馆,还将提供航空航天等一批优质课程,确保让学生们来了“学有所得”。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AI赋能教育   把世界作课堂

当天的活动中,AI元素浓厚。

操作机器人来场足球大战;用AI秒变绘画大师;玩一场人体俄罗斯方块游戏;向“爱因斯坦”请教科学问题……参观的学生们在玩耍中感受人工智能的神奇与魅力,进而探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奥秘。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深圳就在全市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双百” 人工智能专家进校园等活动,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拓展课程服务。这不仅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知识,更是深圳积极顺应人工智能教育变革趋势的重要举措。

从虚拟教师到 AI 助教,从智能备课到跨时空对话,从知识图谱构建到个性化学习规划,从传统课堂互动到沉浸式学习体验,从智能批改作业到学情精准分析……一场以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的变革正在进行。在科技企业活动区,华为、腾讯、云天励飞、科大讯飞等23家头部企业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老师们咨询最多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把人工智能高效应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是否符合新课标标准,以及调整资源时操作是否简便。”科大讯飞相关工作人员说。

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柯坚林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教育等行业。参与此次交流活动,让他大开眼界,也在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落地,为学校发展赋能。

“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柯坚林认为“每周半天计划”意义重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也变革了学习方式,重构了课堂观,“要走出学校,把世界当课堂,同时也要‘把世界引进来’,建立可以常态化实施的校本化资源。”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这场交流活动太赞了!”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同心小学科学老师黄希帆说。谈及 “每周半天计划”,她认为让孩子 “玩中学” 提升综合素养很有意义,但要让这一计划切实落地生根,离不开优质资源的强力支撑。活动中,看到众多单位向中小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她十分欣喜,还与研究脑科学等相关单位深入交流并建立联系,有机会打算带学生们去开展实践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深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未来深圳将持续推动全社会资源向教育汇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探索科学、激发潜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南方+记者孙颖



编辑 陈欣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