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广东3月起实施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2月20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的通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中选结果将分阶段在广东全面执行,人工耳蜗单套(含植入体、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其中,人工耳蜗类集采中选结果自3月1日起执行,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中选结果自5月1日起执行,两类耗材采购周期均为3年。此举将进一步降低相关患者群体的医疗负担。

人工耳蜗价格降至“万元级”

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人工耳蜗类耗材全国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

人工耳蜗是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医用耗材,与以放大声音信号为主要功能的助听器相比,能够重建感音器官。特别是对于先天神经性耳聋的幼儿,植入人工耳蜗能有效解决因聋致哑问题,对患儿恢复正常生活、融入社会,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医保局此前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人工耳蜗单套(含植入体、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除临床常用产品外,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佩戴更便利的一体式言语处理器(外机)也分别中选。

广东作为较早执行该项集采中选结果的省份,叠加医保报销政策后,患者家庭自付费用有望降至万元以内。过去高昂的植入费用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集采后,更多孩子将有机会通过早期干预回归有声世界。

外周血管支架步入“千元时代”

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相对于每年120万台左右的心脏支架植入来说,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数量较少,且科技壁垒更高。

由于外周血管部位多、血管情况复杂,相较于心脏支架,外周血管支架对支撑力、直径、长度的要求更加多样,并且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因此,其成本和价格都高于心脏支架,部分患者因手术费用昂贵而却步。

此次集采广泛覆盖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既有外周动脉支架,可恢复髂动脉等下肢动脉,以及颈动脉、肾动脉等部位血流供应;也有外周静脉支架,可恢复腔静脉、髂股静脉等部位血流供应。此外,新一代载药支架以及有特殊功能的覆膜支架等,在此次集采中均有企业中选,以满足特殊病变治疗的临床需要。

专家介绍,中选产品集采前的价格从1万元至5万元不等,部分产品在集采后价格已降至2000多元。

省医保局表示,医疗机构要畅通中选品种进院渠道,协议期内优先使用本次集中采购中选产品,并确保完成协议采购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合理需求,可适量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产品。

南方+记者 钟哲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