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争论:广州BRT车道是否应该开放?

南方探针
+订阅

在客流已经腰斩的情况下,广州BRT车道是否应该对社会车辆开放?在正在召开的广州两会中,多位代表都提出在交通日益拥堵的背景下,优化BRT车道使用规则,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从社交平台上市民的反应看,开放BRT车道已经是大势所趋。

BRT车道平时车辆很少。

BRT车道平时车辆很少。

资源闲置引发争议

20日下午三点左右,记者在BRT上社站、华师站等地观察到,社会车道上车辆繁忙、BRT车道空空荡荡的情形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岗顶段,两边车道挤成一片,而BRT车道里车并不多,许多电动车和私家车于是也驶进了BRT车道。

BRT车道占用相当一部分的道路空间。

BRT车道占用相当一部分的道路空间。

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官网披露的数据,广州BRT自2010年开通以来,日均客流量峰值曾达85万人次(2015年数据),但2023年日均客流量已降至约40万人次,降幅超50%,今年1月已经到了38.7万人次。平峰时段专用道利用率今年1月只有41%,比去年同期下降8%,平峰时段平均发车间隔为9.8分钟,比去年延长1.5分钟,乘客满意度82.4%,比去年同期下降3.6分。

有关数据 。

有关数据 。

更引发众人争议的是交通效率对比分析,即BRT专用道速度优势已经缩水,即使公交车速保持在20—25km/h,但地铁同区域运行时速达35—40km/h;另外从成本效益看,BRT系统年维护成本约1.2亿元,对比地铁全网日均千万级运量,单位乘客成本显著偏高,2024年BRT系统运营亏损扩大至1.8亿元,单位人次补贴达2.3元(地铁为0.7元);从空间占用看,BRT专用道占中山大道等主干道超30%路权,非高峰时段(9:00—16:00)监测显示,BRT车道车辆通过量仅为相邻社会车道的18%,引发资源闲置争议。

各城市BRT车道改革方向。

各城市BRT车道改革方向。

记者从多方采访了解的情况看,BRT客流持续下滑的主因是地铁网络挤压:2024年底开通的21号线二期(天河公园—增城广场)直接覆盖BRT东段走廊,导致增城方向客流流失23%;现在11号环线的开通更加让华景、华师等地居民放弃选择BRT;2024年新增100公里公交专用道未与BRT形成网络联动,BRT孤立性凸显;加之BRT沿线城中村改造(如车陂、棠下)导致刚性通勤人口减少12万户,这些都导致BRT当下的尴尬处境。

各方呼吁与时俱进

此前,广州市政协委员钟海霞也曾提出过类似建议,希望在非工作日或节假日推广BRT车道不限行,允许社会车辆借道通行,以缓解节假日私家车出行拥堵。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回复相关提案时表示,BRT专用道暂不宜常态化实施社会车辆借道。主要原因包括:BRT专用道的专道专用模式有助于提升BRT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更好地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社会车辆进入BRT专用道可能因不熟悉相关规则而引发交通事故,影响BRT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交通运输部门表示将通过优化BRT沿线交通参数设置和采用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但记者注意到,随着BRT专用道客流的进一步衰减,社交平台上要求交通管理与时俱进的呼声日益强烈。针对BRT车道开放问题,有市民提出可以考虑BRT专用道分时段、分区域施行车辆借道,如在夜间BRT收车后、节假日等时段,以及工作日非高峰期试行开放,在靠近BRT站台的前后30米左右可实施借道,收集数据后再进行优化;也有建议启用AI调控系统,基于华为云实时车流预测,动态划定BRT专用时段(如降雨天自动延长专用时长),允许核载≥20人的校车、企业班车在平峰时段使用BRT车道。网友们建议,以中山大道为试点,通过3年观察期评估调整效果,建立包含公交准点率、事故率、社会车辆通行效率的多维度评估体系。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现在电动自行车、地铁分流了大量乘客,公交车线路和车辆都压缩了,BRT车道就显得更加多余。实际上,这个BRT并不是很成功。它是在原来道理上挤压了社会车辆空间,不像厦门、成都是在高架桥新增道路空间上安排。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其他设有BRT车道的城市,正在寻求变革。如济南要缩减专用道范围,成都转型为智轨试验线,北京的BRT则已停运。而2023年广州市重点课题《城市主干道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华南理工大学交通流仿真模型显示,工作日10:00—16:00开放BRT车道可使社会车辆平均时速从18km提升至25km,拥堵指数下降22%。

广州公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广州BRT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在高峰时段仍具价值,非高峰时段可考虑开放专用车道,但需谨慎评估。必须注意开放BRT车道的安全风险,广州交研院2022年报告就认为,混合车道事故率比专用道高3.7倍,北京试点开放BRT车道后,公交车准点率下降19%。从国际经验教训看,波哥大(哥伦比亚)TransMilenio系统通过引入电动巴士、整合预约公交实现重生,但曼谷BRT因路权争议拆除后,原走廊拥堵指数上升41%。

南方+记者 项仙君

群码  南方+ 项仙君 拍摄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