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合肥市黄山路小学教师暑期家访,向学生和家长讲解水袖的作用及防溺水安全知识。
浙江一项调查显示,超85%的网友不喜欢入户家访,90后家长占比颇高。电话、微信已成为家校沟通主渠道,很多家长认为家访没必要。汪安一年需家访约30名学生,每个家庭只有10-30分钟,还得填记录表、拍照留痕,她得拼命赶流程。“我去家访之后,小孩子会觉得,我跟他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了,我们之间很亲近。”朱灵觉得,家访能增进师生感情。于潇认为,家访仍不可替代,但有必要做出改变。学生日常的小问题可以线上交流,家访注重沟通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南方周末实习生 龚涵孜 宋宇玲
责任编辑|谭畅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唐婧从十余年前走上教坛就开始做家访;然而,作为家长,她如今并不喜欢被自己孩子的老师家访。
唐婧的矛盾,反映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趋势。2025年2月,有媒体报道称,新学期前,沪上有中小学教师计划家访,却遭部分家长和学生拒绝。深圳亦有家长呼吁取消家访,浙江一项调查则显示,超85%的网友不喜欢入户家访,90后家长占比颇高。
据前述报道,不少人觉得入户家访已经过时。通信技术发展,电话、微信成为家校沟通主渠道,且社会对隐私更重视,很多家长认为家访没必要,也不愿暴露家庭情况。
不仅仅是家长,也有教师开始思索家访的必要性。一位江苏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所在的学校要求每学年进行全员家访,部分特殊学生还要家访多次,任务繁重,使得家访流于形式,随之而来的表格填写、拍照、汇报、检查更是令人苦不堪言。
家访这一传统,正在经受来自家校双方的审视。
1
家长的困扰
2025年春节前,家庭主妇邢悦刚刚经历一次家访。为此,她学着社媒平台上家长晒出的家访准备,在老师来之前泡了茶,准备了花花绿绿的饮料、水果、点心,还把“欢迎老师”几个大字投屏到电视上。“我也知道老师肯定不会吃喝,就是摆着好看,让她觉得,家长很期待老师来,很用心。”
虽下了一番功夫,但邢悦觉得,家访中并没有谈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无非是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上课有时不太认真。为此,她让老师对孩子严厉些。她还记得,老师开玩笑,说儿子长得帅,班里很多女生对他有好感。
经历过两次家访后,邢悦开始觉得,家访除了能让孩子觉得新奇,并没有太多作用。一方面,孩子的问题日常都能通过电话、微信与老师沟通交流,家访时,老师一般也不会当着孩子面讲大问题、告状;另一方面,就教育而言,如今网上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有很多,不一定要通过家访与老师沟通才能解决。
作为老师,唐婧自诩通过家访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为家长,她也不希望老师来家访。她认为,如今的环境下,能起到作用的家访并不多。教育是个“长线问题”,需家校双方共同使劲:教师要给建议,家长则要配合教师的建议,自己还得懂教育方法,肯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每天用智慧去观察”。否则,“(家访)都是情绪价值多过实用价值”。
能做到这些的家长,在唐婧看来并不多。她遇到过一些守旧的家庭,重男轻女倾向明显,家里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以至于女孩很内向。同时,其家长又不好沟通,这样一来,家访对改变女孩处境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
家长们在意的,不只家访的作用。邢悦能理解一些家长的困扰,“很多人工作很忙,老师要来家里,他们就得打扫卫生、要准备,但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时间,会觉得这个事儿很烦、压力很大、很痛苦。”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于潇长期关注学校文化与班级管理问题。他分析,家长近年来渐渐对家访产生一定抵触情绪,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生活空间范围扩大,过去乡村人员相对稳定和熟悉的“熟人社会”,出现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的趋势。“人与人之间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不熟悉的人突然到家里来进行访谈,会感觉到有一些不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将根源归结为教师和家长之间能否形成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家访过程中,有时是家长看不起老师。一些做生意的父母认为,教师挣的还没有他们多,为什么要听教师的。有时相反,在一些高校集中的发达地区,家长可能是高校教授,但老师也盛气凌人,把家长说得一无是处,“这个氛围就不好了”。
2
教师的“负担”
当家长们思索家访的必要性时,家访已成为江苏初中语文教师汪安的沉重负担。
2023年,汪安来到当前就职的初中,学校要求每个学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全员家访,一些申请了贫困补助、父母离异、休学的特殊学生,还可能要求家访3次。一个班的家访任务,会被分配给班主任与两名科任老师合力完成。作为班主任,汪安需要家访约30名学生。
如同一条流水线,家访一旦开始“运转”,汪安就得拼命赶流程。去之前先询问家长的意愿和时间,实在约不上的,也得截图通话记录和微信询问记录,在家门口拍张照,证明教师已经做出努力。
家访通常安排在工作日下晚自习以后,或是双休日。每个家庭被分配的时间都不多,只有10-30分钟,这是因为下晚自习后本已很晚,家长也着急结束。有限的时间内,汪安得填记录表,内容包括家长的姓名与联系方式,她就哪些方面与家长进行了沟通等等,还要拍照留痕。紧赶慢赶,她一个学期也只能跑完20个左右的家庭,余下的只能在下一个学期拜访。
家访时,汪安遇到过学生父母为了争谁对孩子照顾得更多而吵起来的。也有不想上学、想去学厨的学生,和母亲意见不一致,在家访时起了争执。汪安不得不两头安抚,对家长说行行出状元,又引导学生思考,学厨也是学习的过程,“其他的不敢多说”。还有一回,家长硬要送她一大箱水果,她不想收,只能夺门而出,跑进电梯里。
走出学生家门,并不意味着家访流程结束,汪安还要把结果回传至年级领导处签字盖章,这又可能引来新的麻烦。汪安称,以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为例,家长要在系统上填写家庭信息,教师家访时要核实家庭情况,记录在案。如二者信息不一致,学校会要求教师反复核实修改,直到能对上为止。签字盖章完毕,家访结果还得交给学校德育处检查。
浙江小学语文教师朱灵供职的学校也对家访有要求,但不如汪安经历的那样细密。朱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经历的全员家访都是在一年级。往后,她通常只在必要时去一两个特殊家庭家访,比如发生了较大变化的学生。
在做一年级的全员家访时,作为班主任,朱灵习惯与副班主任搭伙,在开学前5天内把全班45个左右的学生全部家访完。每个家庭分配大约10-15分钟。“一进家门,我们会先去了解这个孩子,看我们以后要怎么去照顾他,怎么带领他进一年级,而不是(了解)家长怎么样。”具体地说,就是先观察孩子呈现的状态、感受孩子的个性特点,再同家长交流。
朱灵说,与家长交流的重点是过渡期的准备情况,例如孩子有没有进行过幼小衔接,新学期的书包有没有备好,心理上有没有适应。此外,她还要了解学生是否有过敏原,是由父母还是祖辈照顾等基础问题。
拍照、记录家访内容等仍是必需的,学校也会检查,但流程不算繁琐,也不涉及评优等考核。“学校看到你有在做这个事情就可以了。”朱灵说。
2022年1月17日,辽宁沈阳,沈阳团结路小学的教师通过视频形式进行家访。
3
“抗拒的是强制全员家访”
“如果老师能牺牲自己的时间做家访,那是求之不得的。”也有家长仍然珍视家访的作用。一位济南的母亲为二十多岁的儿子不曾被老师家访过而介怀。
她记得儿子上学时,虽然成绩不错,但喜欢和一群“小无赖”玩。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喜欢和这样的人玩在一起,也管不了,只能听之任之。她认为,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老师没有家访,难以就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出具体意见,家长只能孤军奋战。
在于潇看来,即便有了现代通信技术,家访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在教师接手新班级时尤其明显。他解释,接管新班级,教师需要布置教室、组建家委会、选拔班干部、全面了解学生等,任务繁重,家访能够帮助教师直接深入地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家长的性格与为人处世等信息,有助于开展上述工作。
朱灵认同这一点。年轻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她判断得不是那么准确,家长说孩子会20以内的算数,她就觉得孩子基础不错。后来,家访得多了,她能通过对方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各方面掌握信息,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水平。
家访也能令教师了解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对此,一位在浙江省某区教育局任职的干部很有感触。他做过班主任,家访时见过一些学生的书桌紧挨着棋牌桌,学生写作业时,家长就在旁边搓麻将。还有些家庭,全家共用一个房间,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他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独立且安静的学习空间。有些难以改变的,他就让学生放学后,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
于潇认为,切身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在应对特殊学生时十分必要。例如,教师能通过家访更深入地了解身体与心理有一定发展障碍的学生,可在未来给予针对性照顾;对近期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进行家访,则可以更好地找到波动原因,及时干预。
朱灵觉得,家访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她发现,至少小学生还是愿意教师去家访的,“一般我去过家访之后,小孩子会觉得,我跟他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了,我们之间很亲近。” 前述干部也认同这一点,在他眼中,家访时,老师少了一些教育的痕迹,多了客人的身份与拉家常的意味,这样更容易走进家长和学生的内心。
汪安曾在家访时告诉家长,孩子上课睡觉,打扫卫生不太积极。之后孩子在这两方面有所改观,但只持续了一两天。她觉得家访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不大,且在全员家访的要求下,教师在每个家庭待的时间太短,谈不了太多实质性内容。
“万一说了学生缺点,学生闹脾气,家长怪我怎么办?”汪安总结的家访经验是,主要说孩子的在校表现,尽量往好了说,实在没有闪光点的,就委婉地说“孩子要是在某方面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按学校要求,汪安还要挤出时间来做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可能我内心抗拒的还是强制全员家访。”唐婧说,她做家访时,主要关照问题学生与表现出现波动的学生,一学期去十来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待1-2个小时,才能见到一些成效,而全员家访不可能有这样宽裕的时间。此外,全员家访必然占用教师本可用于自己家庭的时间,教师难免会有情绪,“我首先是带着不情愿的情绪去的,我觉得再怎么装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储朝晖则观察到,部分教师对家访产生抵触情绪,一个内在原因是当前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当教师被要求从多个维度评价一个学生时,就得全方位了解学生,进而做家访。然而,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中高考等各类考试,除此之外,“老师没有评价学生的权力”。“具体到某一个老师,他没有了解学生的驱动力,就觉得家访是个多余的事。”
4
家访制度流变
按安庆师范大学学者柯文涛在论文中的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针。由于当时通信方式落后,教师只能通过走街串户的方式深入适龄学生家中,与其监护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劝说他们送子女上学,此类普及教育工作的实践可被视为家访制度的雏形。
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颁布,提出要在中小学班级采取教师责任制,并设立班主任。此后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出:“学校应采取家庭访问或者举行家长会等方式,同家长取得联系……互相配合,教好学生。”这标志着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位从1960年代起,就在湖南某县城担任高中物理教师及班主任长达20年的退休教师回忆,当年学校不强制要求教师家访,但不少教师将其视为应做的工作。他就一般选在双休日家访,也不提前和家长、学生打招呼,而是“突然袭击”,骑上自行车就下乡走访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
该教师称,那时的家长不会拒绝家访,他也将家访视为了解学生家庭、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几十年过去,他还记得家访过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发现其家庭困难,“(平房)一进门就是一个堂屋,堂屋里有一张桌子,学生就在桌子上搞学习,没有自己的房间。”他很受震撼,后来对该学生花了不少心思辅导。最终,学生考上医学院,改变命运,成为医生。
据前述论文,教师家访制度建立与实行后不久,学校教育进入一种非正常状态,教师家访、招生考试制度等均停滞。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教育工作重新迈入正轨。彼时,国家教育政策更加侧重家长学校,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教师家访。
2000年,《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颁布,提出学校要通过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学校要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家访提出具体要求。至此,教师家访制度被再次提及,家访的实践主体也扩大至任课教师。此外,国家还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出教师要“坚持进行家访”。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发布过与家访相关的文件。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2024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指南》,明确原则上每学年对每个学生家访1次,对重点对象则每学期至少家访1次。山东、河南也发布过类似文件。
于潇认为,家访仍不可替代,但有必要对家访的一些传统做出改变。例如,过去通信不便,教师家访的频次相对较高,现在有了微信、电话沟通,可以降低频次。此外,学生一些日常的小问题,可以线上交流,家访注重沟通一些突出的、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储朝晖则表示,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给老师评价学生的自主权。有了多元评价学生的制度,教师才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有做好家访的驱动力。
(文中邢悦、汪安、朱灵为化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