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如何影响高等教育?岭大校长秦泗钊:应重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近日,岭南大学校长及韦基球数据科学讲座教授秦泗钊受邀出席香港大学与香港工程院合办的科技讲座,主题为“从ChatGPT到DeepSeek的突破与高等教育的变革”。讲座中,他回答了大家所共同关注的几个问题。

问题1:

迅猛发展的AI技术,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和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秦泗钊说,当AI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技能型教育模式将难以持续。在未来,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人机互动能力、高纬度思维能力以及价值判断素质。

他相信,人类在后AI时代仍将处于中心地位,而关键就在于如何学习与人工智能共存与协作。

对此,秦泗钊在现场分享了岭南大学在人工智能融合教育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8月起,岭南大学已在校园内向所有师生开放可免费使用的ChatGPT以及后续版本GPT4.0和GPT 4.0 Turbo的使用。

根据Coursera发布的第四份年度《工作技能报告》,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增长最快的技能之一,也有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GenAI技能。因此,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岭大为所有新生开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核心必修课,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熟练、正确使用AI的能力,并教导他们如何避免被AI取代。

去年5月,岭南大学还成立了数据科学学院。至今,学院已推出新材料设计AI工具MatterGPT以及科学教研组关于AIoT、GeoAI等项目。学校文学院最热门的动画及数码艺术课程以及数字人文等也都融入了AI技术。

讲座现场,秦泗钊还着重介绍了“IDEAL Gen.AI Platform”项目。该项目由香港岭南大学领导,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参与建设,旨在通过AI技术来革新高等教育。他分享道,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发了超过2000个学习活动。

问题2:

AI时代,人类的工作会被取代吗?

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大型语言模型(LLM)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PT)的出现。

秦泗钊以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DeepSeek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他提到,DeepSeek通过整合多种现有技术,如LoRA、RoPE、MoE以及Multi-Token Prediction,极大提升了AI的效率和性能,拓展了训练效率的边界。其低成本和开源模式极具竞争力,对全球创新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AI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认知相关的问题,但它对涉及物理世界任务的智能化仍然相对落后。”秦泗钊说。

未来许多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这是如今不少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讲座的互动环节,也有观众向秦泗钊提出了这个问题。

秦泗钊认为,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将来或许会被取代,但不同学科及专业领域仍然需要专家。

他以摄影为例,50年前,只有专家才可以使用专业的仪器拍照,而如今数码摄影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用手机拍照,但专业摄影师的需求依然存在。此外,AI预测天气的模型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大众可以通过AI获取精准的天气信息,但这也不意味着气象专家的消失。

现场也有观众提出,人工智能会不会让人与人差距变得更大?

“技术并不会加大差距,反而会缩小差距,因为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AI获得相似的知识。”秦泗钊认为,人与人的差异将更多表现在对生成内容的慎思明辨能力和与AI互动的高端思维能力上。

南方+记者 钱明雅

编辑 王露纯 李杰伦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