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之“带”,“带”动富民强村路|“和美乡村 清远画卷”系列报道③

南方+

编者按:

近年来,清远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大抓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用心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绿化美化基础题,坚持运营前置推动乡村建设,不断擦亮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为进一步推动清远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营造全市上下关注和支持和美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南方+推出“和美乡村 清远画卷”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晨曦微露,山间薄雾缭绕,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山那抹红”示范带在朦胧中渐渐苏醒。它在百里瑶山之间,串联起了中国瑶族博物馆、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万山朝王石漠公园、南岗千年瑶寨等多个特色节点,集乡村漫步、农业发展、旅游度假、参观研学、民俗体验、红色教育于一体,让每一位踏入这片土地的游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瑶山的独特魅力。

连南“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三江源水上瑶台。

连南“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三江源水上瑶台。

2023年,《清远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之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2023—2027年)》正式印发,明确以高标准打造“水墨丹清”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动力引擎”,重点推进乡村资源要素整合盘活、乡村产业多元发展、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推动强县促镇带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清远“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2024年,全市继续巩固提升已建的1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新建佛冈水头镇“江源水韵”、清城区源潭镇“十里风光·源来有你”等1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水墨丹清”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示范带内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乡村风貌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岭南乡村文化内涵丰富。

截至目前,2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累计建成美丽乡村1922个,发展民宿967间、农家乐370个,发展特色农文旅项目76个,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43个,辐射带动农户约92万人。其中,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成功入选“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并获得1亿元奖励资金。

厚植生态底色 打造乡村绿美景观带

落实省、市关于推进乡村绿化的部署要求,新创建的1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在2024年全面推进“洁化、绿化、美化”行动,持续提升示范带内“四旁”“五边”绿化美化品质,结合乡村田园、人居环境、乡村风貌、产业发展等,依托乡村道路、水岸和绿美乡村等空间载体,系统整合沿线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百千万工程”的乡村绿美景观带,整体塑造乡村绿美环境。向省农业农村厅推荐清新区三坑镇、佛冈县水头镇、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申报首批省级乡村绿化景观带成功入选,并获得扶持。

水头镇“江源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绿美景观。

水头镇“江源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绿美景观。

佛冈县水头镇“江源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潖江水道为载体,累计种植宫粉紫荆、凤凰木、紫薇、木棉等树种超1.7万株,打造“十公里·滨水公园”,建设一条“可游、可赏、可感”的潖江两岸乡村绿美景观带。景观带以莲瑶村委会为起点,建设集驿站服务、乡村商业、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莲瑶综合文化驿站。沿带建设休闲栈道、景观廊架、樱花长堤等,活化利用现有断桥,打造成为集观景摄影、滨水休闲、户外露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断桥花堤滨水公园。同时,在省道S245线与滨水绿道的交汇处,打造与镇区入口主干道相通、驳岸上下两层联通、南北两岸视野贯通的堤顶公园。目前,断桥花堤已逐渐成为周边居民的露营打卡地,莲瑶文化驿站广场也在村民自发下形成了夏夜小摊集市,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持续推进,“绿美水头”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逐渐彰显。

源潭镇“十里风光·源来有你”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大连村丝苗米产业基地。

源潭镇“十里风光·源来有你”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大连村丝苗米产业基地。

清城区源潭镇“十里风光·源来有你”,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绿化“五个一”工程,开展典型村“村植千树”项目,打造一批绿美示范点。示范带沿线5个村(社区)在创建期间共植树2.1万株,并积极参与打造林业经济绿美圈、名木古树绿美圈、美丽庭院绿美圈。示范带节点迎咀村陈皮柑项目以“源来有柑”全产业链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品牌效益,采取“公司+合作社+村民”模式,种植规模达600亩,计划到2025年达到千亩,预计第三年亩产可达5000斤,为村民带来超万元的亩产收益。大连村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盘活1000多户农户共2000亩连片土地,大力推广清远丝苗米种植,创新探索稻虫共生、无人机耕作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并积极推出清城区自主培育的首个丝苗米品牌——“源来有米 皇后娘粮”,大大增加了村集体及农户的收入。除了丝苗米、陈皮柑经济林外,还辐射全镇打造香水柠檬林、油茶树林、麻竹笋林等,打造的精品绿美庭院“擂茶小院”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参观体验农家乐,推动绿美乡村向绿美经济蝶变。

提升乡村风貌 打造生态宜居风貌带

新创建的1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各类示范创建村为主要节点,以周边和沿线村庄为辐射带动对象,坚持以奖代补和农民主体,沿线连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微改造,大力提升乡村风貌,实现示范带内见山、见水、见风景,沿线行政村均全部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

迳头镇“多彩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楼下官塅围和美乡村新风貌。

迳头镇“多彩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楼下官塅围和美乡村新风貌。

在佛冈县迳头镇“多彩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一排排整齐的农房穿上了“新衣”,巷道宽敞干净、“四小园”绿意盎然……秀丽的村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得益于“村民买瓷片、政府帮施工”共建模式,村民没花多少钱就实现了“老屋”换“新房”。楼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范秀泊表示,对于农房外立面改造,群众十分支持,也积极参与到改造行动中,仅仅几个月时间,楼下村就完成了75栋农房外立面改造,涉及改造面积约2万平方米,平均为每户农户节省改造成本约150元/平方米。此外,迳头镇探索实施“积分制+乡村绿化”模式,以村庄“四旁”“五边”、庭院、“四小园”为阵地,对村民参与植绿护绿进行赋分,发动群众一同参与绿美乡村建设,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

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雾山仙境梯田茶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以奖代补”的农房微改造模式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我家的外墙从普通的红砖块到现在贴上民族特色花纹瓷砖,这都是和美乡村建设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村子变漂亮了,大家住起来也更舒服了!”村民胡先生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镇禾坪村在推进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按照财政奖补70%、村民自筹30%的方式,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农房外立面改造,通过深挖村内文化故事,融入少数民族元素,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180多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四小园”,成功打造民居有特色、民族文化浓、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连南采取竞争性激励方式大力推动农房风貌提升。南方+ 曾亮超 拍摄

连南采取竞争性激励方式大力推动农房风貌提升。南方+ 曾亮超 拍摄

为激发群众参与农房风貌提升的积极性,连南瑶族自治县出台试点实施方案,采取竞争性激励方式,发动村民自发投入改造资金,激励资金经项目申报完工、核验通过后拨付,每栋封顶2.5万元。对于自发采取成片打包整村统建的,针对不同施工工艺实行定额计价,按不同标准进行财政资金激励。这种激励上的创新,激发了群众在参与“百千万工程”中从“被动改造”到“主动求变”的积极转变。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富民兴村经济带

新创建的1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围绕完善县镇村产业布局,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坚持示范带“景观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进村庄景区化、产业景观化、设施旅游化、人文市场化,努力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着力培育乡村产业新增长点。

英红镇“茶叶世界”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英九庄园。

英红镇“茶叶世界”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英九庄园。

英德市英红镇茶叶世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英德市红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唯一一家省一级茶叶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广东省茶叶研究所,集“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研学活动+生态文旅”于一体的国家级茶文化研学营地红旗茶厂,以及英红博物馆、广东地理标志特色镇(英德红茶)主题馆、英红镇乡村振兴旅游集散中心等重要节点,游客在此可感受亲手制茶的乐趣,并参观“茶文化展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据统计,英红博物馆、上铭轩茶文化博物馆、英九庄园等示范带节点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潖江之源,潺潺水渠灌溉“魔芋奇迹”,产业“魔”力涌动清远。在佛冈县水头镇“江源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有广东最大的标准化、规模化魔芋种植基地,两年时间内,水头镇带动佛冈全县种植魔芋,实现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数据显示,2023年,魔芋产业已带动农民土地和劳动力增收560万元。2024年5月,水头镇魔芋产业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的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立项名单。

阳山(七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发挥丝苗米和淮山的主导产业优势,积极引入和培育20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公司+集体经济+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丝苗米、淮山、西洋菜、阳山鸡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增效、集体和农民增收,七拱镇丝苗米获得“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称号,示范带内1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32.98万元,农村人均收入约2.4万元。

清新区石潭镇“十里稻浪·茶果飘乡”乡村振兴示范带,立足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市)建设,深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2024年完成1.3万亩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动石湖、联合、格水、蒲坑等村委会完成“一村一品”蒲坑茶项目建设,引入石潭镇(蒲坑)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积极申请注册“蒲坑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经联社”的模式,不断扩大石潭夏威夷坚果产业,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打造的“远夏”品牌坚果产品在多个电商、实体平台上架销售。

撰文:邓文燕 刘洪飞 郭文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