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月:建设大湾区应急救援系统,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2月19日,珠海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市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小月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呼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急救援系统,为大湾区的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杨小月介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和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区域,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暴露出大湾区在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在大湾区西岸,公共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应急医学救援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杨小月认为,珠海作为唯一陆路连接港、澳的城市,建立常态运作的应急医学救援中心显得尤为必要。她建议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突发事件应急与救援省级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转化医学研究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展现出高效的应急响应和救治能力,是建立该中心的理想选择。
杨小月建议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创新联防联控机制、建成多类型医学救援基地,并健全救援队伍与网络。同时,加大对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均衡大湾区内部公共卫生资源,确保应急与救援医学中心的顺利建设。具体而言,需购置关键救治设备和设施,加强与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血站等的合作,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开展相关科研、教学和科普工作。
“还应建立高效自主的调度-院前-院内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提升应急救援效率。”杨小月阐释,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方面,要完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院前医疗救援体系;院内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方面,要打造平战结合急诊医疗区域,优化急救信息网络,打造快速救治中心,并加强亚专科及多学科救治团队的建设。
杨小月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急救援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她希望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应急救援系统建设,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采写:南方+记者 冉小平
摄影:南方+记者 钱文攀
海报:蔡如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