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综合改革“新风向”,改了什么?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在2024年10月底落幕的第十三届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目——

与14年前首届大赛相比,参赛的本科生队伍翻了五六倍,数量甚至超过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生们就开始锻炼培养科技创新思维,通过实践研究,尝试解决现实难题。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广东,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广东都“改”了些什么?有何成效?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香蜜湖校区)学生们讨论汽车框架制作,培养科技创新思维。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香蜜湖校区)学生们讨论汽车框架制作,培养科技创新思维。

用好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

推动育人模式良性变革,关键还在于用好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

在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只要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即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在这种积极的评价机制下,学生便能大胆展示自身特点,并在课后服务活动中不断成长进步,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该校党总支书记周锦连说。

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具有重要的牵引力。

广东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建设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并推动全省9个地区、39所学校、293个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

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现场。

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现场。

考试是教育评价中关键一环——

在广东新一轮中考改革中,体测纳入初中每学年的“必选项”,测试成绩纳入中考录取计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招生录取依据或参考;

体育、艺术和科技等特长班均纳入自主招生范围;

除广州和深圳2个副省级城市试行9个科目自主命题外,其余19个地市均采取省级统一命题……种种举措,都更加注重考生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的多元发展。

2021年,广东正式开启新高考改革,考试科目实行“3+1+2”组合,打破传统文理分科,从文理首考2种组合变为12种选科组合,增加学生选择权;试题内容也更为“开放”,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当教育评价“风向标”发生变化,育人方式的变革也随之而来——印发行动方案及实施指引,督促、鼓励各地各学校上好体育课、美育课,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云浮市中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亲手种下蔬菜换取图书,让劳动教育充满书香。

云浮市中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亲手种下蔬菜换取图书,让劳动教育充满书香。

在云浮的中小学课堂,学生们可以通过种菜换取图书,既付出劳动也收获知识;在湛江市湖光中心小学校园,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硬笔书法、创意绘画、篮球、编程等20余门丰富多样的课程,发展自身兴趣爱好……

用好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教育发展生态日趋向好。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促共融

2024年10月25日,由暨南大学和广州海力特生物科技公司产学研合作推出的HIV-1 DNA载量检测试剂盒在广州发布。这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艾滋病毒DNA载量检测试剂盒,也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王通介绍,暨大与该企业组建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不少学生也参与其中,学习研究方法,同时为项目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这已经成为广东高校的普遍做法——打破教学与科研的边界,以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为牵引,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

这背后是广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育改革“关键一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意味着教育要真正承担起更加充分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使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头活水”。

学生正在实验室做实验。

学生正在实验室做实验。

广东铆足干劲、动作不断,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源源不断培养着拔尖创新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2020年12月15日,广东率先支持广州、深圳等市试点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并立项建设11个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提高产教协同育人和创新能力。

“工作中的‘含企量’越来越高了!”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李娟说,自2020年开始,其团队的研究生入校前都会选择先到企业实习1个半月,在行业中寻找选题和研究方向;再通过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激发创新思维。

如今,企业导师们也走进学校,将“产业实况”搬进课堂,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困境。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走进紧挨城中村的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实验幼儿园,孩子们的艺术创作随处可见——玻璃围栏上千姿百态的手绘植物、连廊里的剪贴自画像、“种”在泥丛里的卡纸花朵……

“作为公办幼儿园,我们坚持普及普惠办学原则,在片区租房即有机会入读。”园长邓腊梅介绍,园区以美育为特色,为城中村的辖区幼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目前,园区就读幼儿50%以上为非深户籍儿童,80%以上都来自城中村租房的家庭。

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实验幼儿园。

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实验幼儿园。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广东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持续加强公办学位建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比例保持95%以上;

聚焦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难题,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更多教育薄弱地区孩子们的“家门口”;

推进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发展,基本完成每个乡镇建成1个以上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目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

如今,广东已逐渐构建起优质均衡新生态,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2023年,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正式启动,让教育帮扶更深入地浸润到县域肌理。

广东陆续组织12所高校纵向帮扶粤东粤西粤北15市县中,并建立227对优质高中与县中结对帮扶关系,推动当地高中在人文、数理、科技、体艺等领域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不仅是基础教育,全省高校也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165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道路上,广东的教育目标始终清晰明确——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可享。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王露纯

拍摄: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海报设计:郑炜良 程子宜

统筹:吴少敏 李秀婷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去年初,广东省委一号文发布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系统谋划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为教育强国建设画出“蓝图”。在全省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广东教育强省建设一线观察”全媒体报道,全面展示广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发作为,敬请关注。

编辑 冯颖妍 张茵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