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建材行业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局中。数据显示,近年家居建材行业平均客户回头率已跌至不足15%。这个曾经依赖口碑与回头客生存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内卷引发的价值坍塌。
卫浴产品1元秒杀、地板瓷砖零利润清仓、涂料买一桶送一桶、全屋定制白菜价套餐……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的营销口号,充斥着线上线下的家居卖场。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指点,装修菜鸟逛进去一踩就是一个坑。笔者有一位邻居,在装修前老老实实做了一个月的功课,总算找了一家自认为相对靠谱的门窗品牌,正准备下订时,却因为店小二太忙来不及接待,她就一冲动跟着设计师去了别家,结果一不留神就上当了:在断桥门窗专卖店里买到了杂牌货。
好几位长期跟踪观察家装市场的媒体同行对笔者坦言,现在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价格战愈演愈烈,营销成本节节攀升,产品质量却不断下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企业、消费者乃至整个行业都在付出沉重代价。笔者认识的另一位消费者,就是因为在一家叫光益的木地板品牌专卖店买了杂牌货,安装后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后来打了一场维权官司,法院做了一个将近“退一赔三”的判决,加上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罚和其他一些消费者的缠讼,直接就把那家店搞垮了。作为消费者,买家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前后花费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整个人搞得心力交瘁,关键是新房装修快两年了还没能住进去。
杂牌劣质地板。南方+资料图片
搞过装修的朋友都知道,家居建材市场的价格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全屋定制到单品促销,从线上直播到线下团购,降价成为企业吸引客户的唯一手段。譬如家居全屋定制企业龙头就那么几家,广告和门店比较多的是欧派、尚品宅配、索菲亚。不管各家怎么吹,最后还是要看米下锅,不可能用夹板的钱给你装实木。除非你不差钱,否则到哪家店坐下来,都得涉及砍价的问题。开店的人都知道老百姓贪小便宜,有十块钱可以省,都想磨你半天。这也是为什么闲鱼上随便标个比较低的虚假价格,就可以把客流引过来。
别以为头部企业就不会卖低档货,他们更懂得薄利多销的道理。家居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连设计都要互相抄,弄不好不同品牌用的是同一个供应商的材料。卖同样的货,大家只能在价格上卷。遇到这种情况,贪心的买家还要砍价。有时候砍得太狠了,卖家心痛,必然要在一些细节或核心指标上动点手脚,坑你没商量。定制这一行有个特点,东西装上去后,很多就拆不下来了,买卖双方一扯皮,绕不开就得喊专业鉴定介入。鉴定机构无油不起锅,整个流程下来所有花费成本,都得消费者先掏。如果维权的人没有专家帮手,风险就比较大,万一搞错了就得吃大亏。
笔者见过的,像立邦、多乐士、全友、顾家、大自然、皇派等家居建材品牌,因为同行价格战卷得太厉害,各种促销手段交叉混用后,都曾经号称折扣力度达到历史最低,利润率被压缩至不足5%,但销量依然未见明显提升。
说句实在话,若非卖家真的店铺倒闭,这种不计成本的价格竞争,带来的只能是产品质量的下滑。利润低于5%的生意还能不能做,笔者真不好说,只有卖家心里最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是,为了维持基本利润,企业一定会被迫降低原材料标准,简化生产工艺,减少售后服务投入。有些品牌的实木复合地板,广告标的表层厚度0.6mm,买回来就成了0.3mm,节省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产品使用寿命。再譬如断桥铝窗户,铝材、玻璃的厚度都有讲究,你如果光看卖家开出的每平方米的单价却不看产品的技术指标,很可能就会入坑。也有的商家,会趁着没人监工,给你装上不合格或已经损坏的配件。
小品牌企业规模小,不一定投入什么广告,但头部企业和龙头企业就不一样了,海量的门店需要同样持续的客流来养。一年不上广告,搞销售的就会哇哇大叫。营销成本的激增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据统计,头部家居企业每年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营销投入平均超过亿元,但这些投入带来的转化率却持续走低。某卫浴品牌电商负责人表示,现在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五年前的三倍,但客户忠诚度却大不如前。有些厂家不敢跟大卖场的专卖店加盟商叫板,对他们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就是因为建一个渠道太不容易了。所以,有些中小品牌,对门店的行为真的管不了。一般情况下,要投诉的消费者都会先到门店闹,不会直接找到厂家。
家居定制消费坑多维权难。南方+资料图片
当然,产品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消费者信任度的降低。现在的消费者普遍不好惹,一有纠纷就一个电话打给12315,有的还会到黑猫、啄木鸟等投诉平台写文章,甚至请自媒体或新闻记者发文章给他们讨说法。根据过往的一些数据,网络投诉平台有关家居建材类的投诉量,近年居高不下,其中六成以上是质量问题纠纷。有消费者形象地调侃道:现在的家居产品是“一年新,两年旧,三年就想换”,与过去“一套家具用一辈子”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去年新装的晶钢橱柜门,没两个月就出现局部掉色,跟装修门店扯了几遍,都没闹明白什么原因导致的,直到现在换也不是,不换也不是。
搞定制,最怕的就是商家服务不到位。这一点,头部企业和龙头确实比较好。譬如,有一年笔者请立邦来刷墙,对方确实在事前事中事后均有专人介入进行工程质量把关。但这种不错的服务体验,是用高消费换来的。那些收费低的品牌或无牌门店,安装服务不到位、售后响应慢、问题推诿扯皮等问题屡见不鲜。笔者在换家里的门窗,选的品牌不算差,质量也很过硬,但师傅在测量的时候故意把尺寸写大了,导致总价多了一两千块钱。笔者发现不对后,要求师傅重新上门复核才纠正过来。至于买定制衣柜,东西送上门迟迟不安排安装,或者安装过程中发现门板或配件有问题,迟迟不来更换的,相信很多消费者都曾遇到过。讨厌扯皮的消费,也有自己动手解决的。
某头部家居定制品牌的网络广告。淘宝门店截图
在价格质量上踩过坑,或者服务体验上一团糟的门店或品牌,八成以上消费者都会把这些拉进黑名单。类似的情况一多起来,自然就会拉低客户回头率。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对家居建材行业整体印象变差。这种信任危机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企业越是想通过降价吸引客户,越会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进而导致更多客户流失。
有人说,要打破这种困局,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定位。现在头部的定制家居品牌,都在尝试引导消费者选择他们更高端的环保材料。当然,环保级别越高的用料,价格也就越贵。当价格高过市场平均水平三成以上,品牌店便可以承诺提供终身维护服务。
旧改为家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南方+记者 冯善书 摄
同时,通过服务创新,可以提升客户体验。智能家居品牌近年标榜的所谓“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不仅包括安装调试,还提供定期保养、免费升级、以旧换新等服务,确实能够大幅提升了客户黏性。说白了,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商家出了问题拖着不解决。为什么拼多多上那么多店铺敢卖“三无”产品而不怕关门?就是因为他们践行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条款。
家居建材行业的这场内卷困局,本质上是价值创造能力的缺失。价格战只能带来短期利益,却无法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理念,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价值创造,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从短期利益转向长期发展。只有重建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重塑行业价值体系,才能走出内卷的泥潭,迎来真正的发展春天。这需要企业的觉醒,更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南方+记者 冯善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