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童”到英雄,哪吒的蝶变藏着哪些关键?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20亿元,成为现象级作品。影片中,哪吒从桀骜不驯的“魔童”成长为守护苍生的英雄,他的逆袭之路不仅点燃了观众的热血,更引发了关于家庭教育与心理成长的深思。

面对孩子的叛逆与顽皮,家长们或许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专家指出,成长不是单向度的顺从,而是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在探索中确立个体认同。当父母不再急于塑造一个“理想孩子”,而是允许他们在试错与调整中成长,或许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哪吒:

“做真我”是自由与自律的平衡

哪吒生来背负“魔丸”宿命,被世人视为“天生的恶”,在偏见与孤立中愤怒成长。然而,他最终打破命运的束缚,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一呐喊成为许多观众的共鸣点——每个人都希望活出真实的自己,但“做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哪吒。”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周伯荣看来,哪吒与敖丙分别象征了人性的“攻击性”与“爱本能”,两人的成长轨迹映射了不同的心理成长路径。

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善恶二元论,让“魔丸”与“灵珠”不再是对立的标签,而是交织成长的两面。当哪吒与敖丙合二为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学会与之和平共处,让它成为推动自我前行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做自己”常被误解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在东方文化语境下,“做真我”是一种自由与自律的平衡状态。

“‘做真我’需要有‘乾坤圈’,既要有自由,也要有自律。”周伯荣表示,哪吒的成长并非对抗规则,而是学会驾驭自己的“魔性”,让冲动转化为守护他人的力量。

相比之下,敖丙的成长路径映射了现实问题。他从小被寄予厚望,承载整个龙族的期许,因此温顺听话,近乎完美,但始终被无形的压力束缚,无法真正做自己。

现实中,多少孩子的成长轨迹是“敖丙式”的?他们从小被教导要听话、优秀,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社会标准中寻找自身价值。这种长期迎合外界期待的“假我”模式,让孩子逐渐迷失自我,甚至陷入焦虑和迷茫。

“‘假我’的最大特征,是过度迎合社会期待,而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需求。”周伯荣说,许多孩子习惯活在父母的规划里,害怕失败和不被认可,甚至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表面上,他们成绩优秀、礼貌乖巧,但内心却缺乏自我认同,甚至可能发展出“空心病”。

要帮助孩子走出“假我”困境,家长首先需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独特性,而非按照社会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孩子”。

李靖夫妇: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常会陷入“要不要管、如何管”的两难:过度干涉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而完全放手又可能让孩子迷失方向。

哪吒最初的调皮捣乱,是对村民偏见、父亲冷漠态度的反抗。当哪吒意识到父亲愿为他牺牲性命时,叛逆转化为责任,最终选择守护陈塘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断乳”。

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叛逆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只有经历“断乳”,他们才能真正独立,而父母的态度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李靖虽沉默寡言,却愿以命换命;殷夫人虽忙于斩妖除魔,却抽空陪哪吒踢毽子,填补他的情感缺失。他们的爱让哪吒感受到被接纳,而非被控制。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心理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帮助哪吒找到“真我”的关键。

现实中,许多家长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比如以成绩和听话作为衡量标准,否则便表现冷漠甚至惩罚。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表示,亲子关系不能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于一些先天条件不佳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更为关键。

他表示,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无条件的接纳,有限制的自由”。爱是无条件的,但自由必须是有限度的,规则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而非控制他们。

“自由和自律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迟毓凯形象地比喻,成长就像哪吒的乾坤圈,既给予孩子一定的边界感,又允许他们在边界内自由探索。

可在生活中,许多家长难以做到“无条件的爱”。迟毓凯表示,有些家长在成为父母前,自己就没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甚至从小缺乏被爱的经验,自然无法轻松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爱。

“如果家长自身缺乏自律,沉迷于熬夜、刷手机、打游戏,甚至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那么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如何爱孩子。”他强调,真正的爱,首先是父母对自我的认可和成长。家长只有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才能给予孩子稳定的情感支持。

“父母的职责不仅是提供情感支持,还要引导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迟毓凯补充说,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但不能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

例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严肃指出问题,同时确保批评的是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在纠正后,给予适当的安慰或拥抱,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帮助他们在规则中成长,而不是在指责中失去安全感。

相比之下,敖丙的父亲东海龙王是典型的“鸡娃”家长。他将家族荣耀强加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这种“望子成龙”式的教育,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每一代人都有独特的成长路径,随着社会变迁,成长的规则也在不断演变。父母不应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更不能以自身的成长方式要求孩子照搬,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他说。

太乙真人:

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成长

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虽看似玩世不恭,却用“山河社稷图”里的奇幻世界陪伴哪吒修行,让枯燥的修炼变成探索的乐趣。他从未强迫哪吒按部就班地学习,而是在自由与挑战中给予指导,让他在冒险中成长。

“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正常,但内心却在承受社交焦虑、学业压力或自我怀疑的煎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查彩慧表示,这些“隐性困境”往往不易被察觉,却会长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只以成绩衡量孩子,很容易让其陷入“成绩即价值”的思维模式,忽视自身的多元潜力。

在“山河社稷图”中,哪吒经历了无数挑战,每一次闯关都是一次成长。现实中的课堂也是如此,合作学习不仅能提升学业成绩,更是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

“教师可私下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而非当众点名,以免加剧焦虑。”她提醒说。

哪吒的成长也离不开太乙真人的“适度放手”。他没有一味保护哪吒,而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让他在一次次挑战中找到自己的答案。生活中,有些家长因担心孩子受伤害,过度介入他们的社交问题,甚至直接为孩子安排朋友、解决矛盾。殊不知,过度保护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独立社交的机会,形成依赖心理。

查彩慧建议,家长可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与孩子探讨在学校的社交情况,提供情绪支持,而非简单指责或强行干预。鼓励孩子自主解决小矛盾,比如在被忽视或误解时,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出面交涉。此外,家长还可鼓励孩子参加课外社团,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建立社交自信。

教育的本质,并非替孩子铺平所有的道路,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查彩慧强调,教师和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替代者。健康的成长环境应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适度的自由,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才能真正去探索世界,培养自信和独立性。”

南方+记者 厉思璇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

编辑 王露纯 羊建溶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