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广东将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2月18日下午,在主持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时,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以走在前列的担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2025年伊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就刷足了存在感:机器人扭秧歌扭成央视春晚“显眼包”,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焦点;深度求索(DeepSeek)宛如一枚重磅炸弹,掀起能否开启全民AI时代的讨论;深圳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数智“员工”,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随着科幻不断走近现实,人们抱以更高期待。在各种现场“炫技”中,机器人能“进厂打工”,能在泰山当“智能挑夫”,那它何时能走近日常生活?最近,多个行业纷纷与DeepSeek“牵手”,智能化、数据化的驱动,又将带来什么?每一个关乎未来的追问,都蕴含着推动变革的“种子”。
未来产业的赛道上,风起云涌是常态。作为当下最热门的两大创新领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工智能是通用性最广泛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当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的机器人装上了“AI大脑”,必定可以解锁更多元的应用场景。从环境感知,到人机交互,再到决策推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无不是“含新量”拉满。
随着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攀升,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愈发显著。横空出世的DeepSeek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以较低的成本突破算力瓶颈,降低了对标注数据的依赖。此前,广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这不仅是因为广东的“家底”厚实,想必也离不开这样的底层逻辑。
时代的风口上,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有报告指出,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不过,考虑到其产业链高度复杂、对精细度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要进入千家万户,安全性会是一大考验。对此,有必要强化行业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努力突破和掌握更多源头底层技术。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形机器人,广东拥有产业基础雄厚、配套完善、场景丰富等便利条件,应当继续加大研发、制造项目布局力度。随着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技术的快速迭代,商业化的加紧落地,我们有理由相信,“用起来”终将走向“优起来”,催生更多新动能以及新的就业机会。
置身数智时代,更要闻“机”起舞。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是广东有基础有条件、完全能够做大做强的新增长点。全力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广东这张答卷值得更多期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