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校超3.76万所、在校生2271.6万人、专任教师147.2万人……
广东基础教育体量大,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突出。
如何破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瓶颈?
广东紧抓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新增一大批优质公办学位,着力办好“三所学校”和县中,打造全域智慧教育示范区,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
如今,广东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新生态,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家门口的好学校持续“上新”
2024年9月新学期,多地中小学校(校区)接连“上新”——
广州新开办公办中小学(校区)51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3.38万个;
深圳冲刺百万学位建设,新增学位9万个;
江门一批新、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学位超1.6万个……
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及新型城镇化趋势,广东提早谋划,推动全省122个县(市、区)系统编制完善未来五年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点规划,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
“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近三年来全省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386万个。
2024年2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继续“加码”:2024年至2025年将新增公办学位学前教育13万个、义务教育80万个、普通高中13万个。
通过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的难题正逐步解开。
基础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也进一步提升,让教育的温暖阳光照到每个孩子身上。
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95%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2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17%,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
广东解决了全国近1/4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就读比例达97.89%。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广东连续五年将“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列为省十件民生实事的内容,推进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和科学保教示范工程。
四年以来,全省新增公办幼儿园1712所,新增公办学位50万个以上,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个百分点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7.86%,实现“5080”目标,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作为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深圳福田区以全市4%的面积,承载全市10%的基础教育学位。2024年,深圳市福田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把最优的资源投入到教育上,广东不断满足群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美好愿望。
一盘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放眼广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在粤东粤西粤北,弱项在教师队伍,重点在乡镇及以下学校。
如何补齐短板?
广东“一盘棋”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设立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100亿元,设立29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探索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14个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试点都落地欠发达地区。
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而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初中“三所学校”上联“城”,下带“村”,是县域基础教育的“支点”。
广东紧紧扭住“牛鼻子”,着力办好“三所学校”和县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24年统筹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资金约31.89亿元用于各地重点推进“三所学校”达标建设;投入7100万元中央资金和超1亿元省级资金用于支持县中发展。
对口帮扶是全省“一盘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2021年起广东动员全省力量,启动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基础教育——
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跨市结对帮扶,高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市县建立新型结对帮扶关系,粤东粤西粤北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结对帮扶;
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名优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升受援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与受援地开展集团化教学……
一批批教师奔赴粤东粤西粤北,为当地基础教育注入强大能量。
智慧化赋能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在随堂练习时,数据统计可以即时反馈学生的答题结果,我可以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在广州高新区第一小学的数学课《可能性》上,任课教师王艳婷利用互动学习平台教授课程。
与王艳婷的课堂一样,广东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正在掀起一场数字化的变革——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正成为“新常态”。
2024年7月,广东发布实施方案,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计划,推动课程方案落地、育人方式变革。
数字赋能学与教方式变革,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广东提出,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学生为中心的跨时空、多资源、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索个性化、探究式、体验式等新型学习方式。
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了“数字的翅膀”——
在硬件上,广东为粤东粤西粤北更新了2.5万台教学用多媒体一体机设备;
在“软件”上,广东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省“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以及各地教育资源平台资源融通,构建起国家、省、市、县、校纵向贯通的平台体系。
对于粤东粤西粤北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网络平台让国家和省级的优质课程和资源变得触手可及,缩小了城乡区域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024年4月,广东正式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提出将在2025年底前建成全域智慧教育试验区。
该试点工作的一大任务,是强化全域全员全流程的应用,在小规模学校实现“双师课堂”的常态化应用,构建起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嫦娥奔月的故事,用英语怎么讲述?
2024年4月11日,在茂名信宜市思贺镇高田村,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的志愿者老师们,通过网络为高田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一节中国文化经典阅读课。
茂名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茂名面向乡村学校以“专递课堂”等形式,常态化开设小学科学、音乐、美术、书法、道德与法治等5个学科的课程,覆盖小学全学段。
数字化手段,正为粤东粤西粤北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开辟新路径。
采写:南方+记者 陈理 刘汉能
设计:郑炜良 程子宜
统筹:吴少敏 李秀婷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去年年初,广东省委一号文发布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系统谋划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为教育强国建设画出“蓝图”。在全省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广东教育强省建设一线观察”全媒体报道,全面展示广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发作为,敬请关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