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下称“对接活动”)在深圳举行。来自科技、教育、经济、产业以及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香港及内地的大学及研发机构、产学研促进机构、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企业成员等超过300人参加活动。
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在深圳举办。
大湾区拥有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条
本次活动聚焦“未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围绕“未来制造—具身智能”和“未来健康—智慧医疗”两大方向。
在未来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扮演着变革性的角色。它能让生产设备像人类一样感知、理解并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实现高度自动化与精准化操作,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重塑制造流程。
就具身智能这一领域,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志强有自己的思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能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如何强化优势、补齐短板,也值得大家思考。
“香港在产业发展、经济和技术领域中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角色。”香港大学数据及系统工程系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及系主任席宁告诉记者,以机器人技术为例,香港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培养了众多人才,而内地则为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完善的产业链。香港与内地合作,可以将新技术与内地的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及供应链紧密结合。同时,香港还通过技术与人才的连接,将内地与国际市场对接,为未来机器人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来自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杨明俊参与了本次活动。他介绍,晶泰科技是一家来自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创新为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过去10年,我们一直聚焦于生物医药领域,全球最大的20家药企有16家是我们的客户。基于在药物研发方向的成功实践,目前公司的技术平台正快速向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向拓展商业合作。”
杨明俊说,该公司之所以会选择在河套落户,也得益于这里开放包容的经商环境,深港协同的区位优势和人才储备,以及各类配套政策的支持。现在,晶泰科技正基于大规模机器人实验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技术,重点布局化学和材料大模型,希望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商业化,为产业创造价值。
未来产业应加快关键技术突破
“香港凭借创科、人才等优势,将助力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在对接活动的致辞环节,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正积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林建岳强调,香港贸发局将继续为企业提供国际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全球。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致辞中表示,立足于大湾区,未来产业应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培育重点硬核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丰富应用场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构筑人才创新高地;并深化国际协同创新,共建开放合作生态。
在政策解读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就未来产业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未来将通过强化技术供给、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等措施,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力争突破百项前沿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初步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次活动由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同举办。活动期间还同步进行了企业对接,助力未来产业企业国际化新发展;发布了《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合作倡议》,提出六大合作方向,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南方+记者 杨天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