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去年年初,广东省委一号文发布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系统谋划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为教育强国建设画出“蓝图”。在全省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广东教育强省建设一线观察”全媒体报道,全面展示广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发作为,敬请关注。
刚过去的2024年秋季学期,广东大中小学生上了这样一堂课——
授课老师是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
授课场所可以在教室,也可能延伸到田间地头、博物馆和工厂;
授课内容既有校情校史,也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空间站和巴黎奥运会等社会热点……
透过这堂“思政第一课”,青少年学生不断行在路上、感于心中、走进脑里,以全球视野、开放态度认识中国、了解世界。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
面对地处“两个前沿”的特殊环境,广东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为青年学生打好“中国底色”?
党建引领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
聆听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专题讲座,走进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来到企业创新一线……2024年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两天半时间议程密集,“干货”满满。
每年暑假,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如期举办暑期读书班,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省外高校在粤办学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一起“闭关”读书学习。暑期读书班已连续举办28年,是广东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的“金字招牌”,累计8900余人次参与。
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
这是广东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生动实践。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省委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党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办事机构;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
推进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党建“组团式”对口帮扶,选准配优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一盘棋”部署让党旗在教书育人第一线高高飘扬。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建引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定盘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守好铸魂育人主阵地。
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格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地处“两个前沿”的广东,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广东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建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委教育工委主抓、各有关部门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列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
省领导带头到学校讲思政课,每学期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经常态化、制度化;
成立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分层分类指导……
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重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临床诊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给予病人极大的勇气和力量。”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的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李琦主讲思政特色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
广东现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2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遴选建设首批10家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同时通过推进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广东建设了11个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24个中小学思政课学科教研基地,建设5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建强育人阵地,激发育人活力。
暨南大学推出首部原创文化精品大师剧《振铎》,打造文化育人“浸润式”课堂。
丰富多样的思政课程内容,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载体。
“在课上学到许多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家国史观”……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苏泽宇每次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都紧扣社会热点,解读实证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时政相呼应,受到不少学生的好评。
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
金黄的稻田上,学生们一手拢住稻束,一手紧握镰刀朝根部割开,并将割下的稻束摆放整齐……不久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40名学生走进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7天时间里,学生们走进农村、走下田地,与村民同吃同住,感受劳动的快乐。
学农这件事,华附坚持了35年,累计组织超1.6万名学生走进乡村。如今,学农已成为该校劳动教育的品牌活动,以学农为基础的教学成果“耕读励志 铸魂育人:普通高中‘三同’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三十余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走进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课表上的这一小变化,折射出人才培养体系的大变革。
广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
作为百年名校,广东实验中学开拓出一条素质教育的“省实路”,不仅盛产“学霸”,体育、艺术教育同样蓬勃发展:拥有9支高水平运动队、多个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近五年科技竞赛获得国际奖项198人次、国家级奖项329人次……
“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省实党委书记全汉炎说,好的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分数,而是要培养“三高”人才: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学习、高品位生活。
从全局上把握,在关键处落子,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彰显教育的鲜明“中国底色”。
采写:南方+记者 汪祥波
设计:郑炜良 程子宜
统筹:吴少敏 李秀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