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五旬的廖彦(化名)确诊宫颈癌时已经偏晚期,经过多种治疗,疾病仍然在一年后复发,出现肺部等多处转移。留给她的“救命稻草”已经不多,幸运的是,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一种创新靶向药物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廖彦从山西远赴广州,接受了首个疗程的治疗。
宫颈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妇科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一位,新发病例约15万例,约6万名患者死于宫颈癌。《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显示,中国宫颈癌患者中位年龄延后到了51岁,以40~50岁居多,在60~70岁又有一高峰出现,呈“双峰”走势。
“宫颈癌整体治疗效果不错,但遗憾的是,一旦复发治疗效果便急转直下,以化疗加上免疫治疗为主的治疗方式,对复发患者有效率不到1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主任张丙忠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宫颈癌在疫苗接种、筛查等防治措施上已有明显进展,但宫颈癌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癌前筛查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治疗复发及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是一大挑战。”
数据显示,在我国,高达15%的宫颈癌成人患者在诊断时出现转移;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对于局晚期宫颈癌,推荐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然而,接受标准放化疗治疗的局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约有30%-50%在5年内出现进展或复发。
按照传统的方法,常把化疗(比如紫杉醇和铂类药物)用于一线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但传统的化疗药物常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会对患者的正常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张丙忠教授指出。
为了精准打击癌细胞,目前国际上考虑采用创新的靶向化疗药物,即抗体偶联药物(ADC)来治疗复发的宫颈癌。ADC被称为“魔法子弹”,是一种开创性的肿瘤治疗手段,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实体肿瘤,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
2024年8月6日,全球首个宫颈癌ADC药物维替索妥尤单抗在中国澳门获批,用于治疗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疾病发生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12月6日,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维替索妥尤单抗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目录(2024年);12月15日,在大湾区正式应用启动。2025年1月17日,维替索妥尤单抗在进口使用急需港澳药械的指定医疗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出首张处方,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从提出申请到药物获批,总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张丙忠教授介绍,目前已经有三位患者使用维替索妥尤单抗进行治疗。以上述山西患者为例,患者入院时要坐轮椅、消瘦、呼吸困难,使用一个疗程药物后,目前整体状况出现好转,胸闷减轻、营养状况好转。“观察显示,该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在眼睛,出现视力模糊等,医院成立了多学科团队,邀请眼科、呼吸科医生加入,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包括眼睛在内的检查,进行预防性用药,减轻患者的用药反应。”
“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创新药物维替索妥尤单抗引进到医院使用,让国际领先治疗手段尽早惠及患者。同时,医院也为全国的患者和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为药物实现全国可及后如何科学用药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意见,造福更多患者。” 张丙忠教授最后指出,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研究证实99.7%的宫颈癌是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造成的,预期随着HPV疫苗接种的推进,未来我国宫颈癌发病趋势也会出现下降趋势。
南方+记者 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