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完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服务体系,让中医药更好惠及群众,东莞市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搭载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发挥智能化平台优势,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引导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形成中医有效参与健康管理进程的新模式,具体思路体现为拓展“智联互通、高效便捷”的“5G+”中医医疗应用场景,建设“三级两纵一联通”的中医诊疗和治未病服务体系。
其中,“三级”是指在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中医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市-镇-社区”中医紧密型合作模式;“两纵”分别是指“一中心一平台一联盟”的全市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网以及“市级一基层”联动的名中医服务圈,深化治未病内涵,将优质中医资源共享延伸到基层;“一联通”是以东莞市中医院“5G+”名医智能远程诊疗平台为支点,搭载舌诊、面诊、脉诊智能设备,联通国家级名老中医与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云查房、云会诊、云带教功能。
在统筹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明确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构建新型层级关系的工作思路下,通过推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举措,形成由市级中医类别医院、镇级中医院和镇街综合医院中医综合服务区、社卫机构中医馆(阁)组成的三级诊疗服务架构,建成“顶天立地”中医药服务体系。
基于5G技术,结合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将东莞市企石医院转型为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对标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规划县级中医二级枢纽功能,并由东莞市中医院与东莞市企石医院组建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发挥5G技术网络融合优势,将三级中医院与县级中医二级枢纽紧密联系,提供一体化、同质化和连续性中医医疗服务。
在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内设置信息技术与管理部门,推动医联体医疗管理、信息安全互联互通,探索建设智慧医联体。同时,东莞市中医院牵头成立了治未病、骨科、针灸推拿等9个专科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包括镇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现了专科协作、资源下沉的良好分级诊疗运作机制。
东莞市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系统由东莞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治未病信息平台和治未病专科联盟三部分组成。治未病指导中心是广东省首个市级5A中心,挂靠在东莞市中医院,统筹、规划、指导全市规范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履行日常管理职能。
治未病信息平台具备“微信体质辨识、信息管理、报告出具、数据分析、上下级转介、随访管理”等数据流转功能,居民可通过移动端进行体质辨识并上传至平台完成建档,医生在线调看居民的体质辨识结果报告、干预调理方案等,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估。
治未病专科联盟作为全市治未病服务医联体,以人才培养为基本,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学术年会和开展专项督导等多种形式,做好传帮带工作。依托治未病“一中心一平台一联盟”的信息联通和纽带作用,搭建起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以33个社卫中心为网点,覆盖老年人、儿童、妇女、亚健康群体等四大重点人群的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网络,提供线上中医药健康指导。
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名中医药专家,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基层分站建设项目,按建设标准和周期规范开展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积极探索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的有效方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传承工作室直接配置1-2名镇街医院及社卫中心中医专业人员,协同5G中医智慧机器人的配置,在开展传承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传统模式同时,完成5G联通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数字化传承方式,实现“活态”传承,增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
通过数据的支持,将社卫中心建设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对接市级及以上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资源,将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传承创新等工作集成一体下沉基层,推动中医药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数据与技术的双向流动。
加快上线“东莞名中医寻诊地图”,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馆、阁、室、站”联动,打造15分钟名中医服务圈,满足群众对优质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突出中医特色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对健康人群及病患群体的中医诊疗信息进行量化。
一是以东莞市中医院为龙头,推动智慧中医医院发展水平的提升,基于5G技术构建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开展智慧病房和中药房、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中医康复管理系统、中医Al辅助诊断等智慧医疗建设。
二是以东莞市中医院为桥梁,联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中医特色健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围绕15个常见慢性病开展健康管理,并集成到东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建设相关数据支撑功能,连接各医疗机构,建成具有全市覆盖面的中医药服务特色的慢性病管理系统,在“面”上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中医药健康指导。
三是以东莞市中医院为支点,建设“5G+”名中医智能远程诊疗平台(工作室),利用5G网络的高速度、低时延、大连接等特点,搭载舌诊、面诊、脉诊智能设备,配合联通端语音识别技术的加持,实现医患“点”间的现场感诊疗体验。通过“点”“面”集成,可完成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中医诊疗信息交互共享、双向流通,有效探索中医Al产业新模式。
东莞市国医馆内设有名中医工作室和远程医疗中心,汇聚了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省市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通过“师带徒”培训和搭载“5G+”智能化平台进行示范和教学,起到三级“龙头”带动引领作用,为基层扎牢“网底”。
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搭建“5G+”智能化平台,通过“让数据跑起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序流动,有力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精准满足了群众对优质、连贯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为实施品质医疗提升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药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全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也由2022年的11%升至2023年的24%,实现了倍增突破。
随着“一中心一平台一联盟”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东莞市于202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确定为广东省唯一的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医药干预试点城市;东莞市寮步镇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中西医综合干预项目荣获“全国先进项目点奖”,是2017年广东省唯一获奖的镇。
全市33个镇街社卫中心与市治未病指导中心建立紧密联系,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得到明显提高,业务量也逐年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从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前的59.49%提高到建立后的74.73%,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从57.23%上升到93.51%,开展4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卫服务站点数从178家(占比47%)增至304家(占比80%),社区中医诊疗人次数年均增长9%。
通过建设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医疗合作模式,东莞市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药学科发展、科研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增加了15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科研课题项目,实现中医“馆、阁、室、站”高效联动。
全市现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5个,省级10个,市级83个,另有市级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5个,通过在全市社卫中心建设市级传承工作室分站38个,有效对接市级及以上名中医资源,延伸中医优质服务的覆盖面,依托智能化平台技术优势,推动中医药人才、技术、资源“三下沉”,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育了近200名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有效促进了28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东莞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了互联互通的“中医健康促进管理平台”和“5G+名中医智能远程诊疗平台”,为四大重点人群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的中医药健康指导。目前远程诊疗平台已应用于实际诊疗场景,方便了居民就医与健康管理,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不仅提升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居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此外,通过云查房、云会诊等形式,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直接传授给基层,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中医诊疗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拓宽了中医药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2023年8月13日,东莞市中医院与东莞市茶山医院首次应用“5G+名中医智能远程诊疗平台”实现云查房功能,由东莞市中医院脾胃科学科带头人远程对东莞市茶山医院中医科的住院及门诊病患者进行查房,病患者在当地镇医院就能远程获得市级医院就医的体验。
2023年12月1日,东莞市中医院首次应用“5G+”名中医智能远程诊疗平台,连线位于福建福州的杨春波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通过智慧孪生诊室机器人查看患者的面色和舌象,完成线上诊断并开具处方。平台在远程诊疗过程中进行全程视像录制,对患者诊疗信息进行实时保存,为后续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智慧孪生诊室机器人再次升级,实现单体运行模式,在市内开展的中医药宣传活动中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群众只需要在机器人前完成中医四诊的采集,便能够初步完成身体转态的中医诊断,而且通过近万份数据的迭新,诊疗的准确率愈来愈高。
互动福利:
号外!号外!东莞市中医药学会携手小南送礼物啦!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南方+App进入该文章链接,在文末留言写下你与莞邑中医的故事,笔者将筛选留言送出《中医节气手账》或者《莞邑杏林汇编》。
需要留意的是,留言区收到入选通知的读者,请点击文末的“记者名片”,留下联系方式,小南将以快递的形式寄出礼物。
撰文:郑家琪 欧雅琴
设计:钟雨晴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