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400年的行通济,流量密码何在?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陆 夷

“行通济,冇闭翳。”每年元宵节,老老少少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是佛山人特有的仪式感。今年盛况再现。

行通济,是在佛山流传已有三四百年的反映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祈福仪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今已经从一项普通的民间习俗,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元宵盛事。仅从去年来看,就有市民游客超百万人次参加活动,线上点击关注超2亿。传统民俗历久弥新,有力证明了:在传统中寻根,在创新中前行,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行通济持续“圈粉”的关键。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重修,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以前的商民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无论是代表着万事胜意的生菜,还是代表着时来运转的风车风铃,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如今,这一传统年俗早已融入当地人生活,也如同一个强劲的磁场,不断地汇聚着人气。置身祈福人群,感受祥和氛围,便与广府文脉、“通济天下”等精神内核产生了深刻联结。

传统总在创新中迸发活力。如今的行通济以文化为底色,玩法更多样。现场既有文化展演、非遗集市等,又联动各大商圈、景区,推出祖庙夜游、梁园夜游、元宵灯会、龙狮闹元宵等系列特色活动;还注入慈善元素,方便市民游客捐款行善。以巡游为载体,形式更丰富。今年的队伍中,既有龙狮、功夫、粤剧、汉服等传统文化方阵,也吸引了文化产业、文旅演艺、陶瓷艺术等行业协会加入。“行通济”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数字科技、文化市场中,让“走一趟”变成“逛一圈”“玩一遍”。

文旅消费热潮之下,行通济也正接入新的消费场景、消费模式。通济桥上人手一个的“行运风车”摇身一变成为冰箱贴,清晖园的满洲窗、流麻冰箱贴,以及南风古灶的陶瓷水果等爆款更是“一贴难求”。活动现场,特设的打卡点创意满满、通济潮墟市集琳琅满目、车企房企特装展位观众云集……顺应了消费潮流的行通济,与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度契合,人气更兴旺。

不止行通济,这些年来,迎春花市、广府庙会、舞龙舞狮、粤西年例等一系列独具特色且形态完整的广东传统民俗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融入现代生活。更不用提,潮州汕头屡登热门旅游目的地,英歌舞“出圈”又“出海”。因此,在不断有人感叹“年味淡了”的时候,广东的春节越过越热闹,即使过了正月十五依旧别有一番风味。

民俗是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也是重要的文化名片,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行通济的热度、广度、宽度,生动说明了广东在守正创新方面从来都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期待通过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深入实施,更多的岭南文化瑰宝能进入大众视野,焕发新的光彩。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