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21个地市2024年经济数据全部出炉,中山2024年GDP总量达4143.25亿元,位列全省第八。
中山2024年GDP总量达4143.25亿元,位列全省第八。
对比2023年统计公报数3850.65亿元,中山2024年GDP增量达292.6亿元,在全省仅次于深圳、东莞、广州、惠州。从数量上看,中山的增量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山2024年GDP增速跑赢全省平均水平(3.7%),另一方面则是“五经普”对中山产业经济状况的真实反映,充实了中山的“家底”。从结构上看,中山晋级全省前八,则是一轮产业经济“肉身重塑”。回看过去两年,中山以“工改”筑基撑底,产业“立梁架柱”,数智化转型如“三味真火”淬炼,为制造业重塑了肌体。
中山迈进全省前八梯队的历程,正如这个春节档电影银幕上的名台词:“若前方无路,那便踏出一条路!”
投资热土
招商引资投资连续两年破千亿
在广东这个经济总量超14万亿的第一经济大省,每一轮区域产业发展都声势浩大,每一次城市排位变动都引线深埋。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闯将”,中山曾以产业舰队扬帆出海,以专业镇经济闻名全国,诞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和企业。而在过去一段时期中,中山面临产业转型压力,亟须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要改变局面,就必须要重新认识自身。2022年,中山GDP排名全省第十位,但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在全省第五,规上工业总产值排在全省第六。为此,中山突围,从工业经济的调整开始,朝着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深中产业协同等方向发力。
整装出发,中山一项数据率先“起飞”:2023年中山工业投资增长47.3%,增速排名全省前列。工业投资既有效助推了短期增长,又对中长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2023年,中山GDP增速(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1%)、工业投资增速(47.3%)均高于全省均速。2023年,中山GDP排名比2022年上升1位,排名第九。
2024年,中山继续优化投资和产业结构,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一度不到20%升至44.8%,第二产业在6%的高增速下,占GDP比重提升至51.3%。
2024年,中山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升至44.8%,第二产业在6%的高增速下,占GDP比重提升至51.3%。
2023年、2024年,中山GDP总量增速分别为5.6%和3.7%,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GDP突破4100亿元,中山进入全省前8,实现“一年一进位”。
总量的增长,离不开投资牵引。从2022年到2024年,中山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工业投资较2021年翻一番,筑牢“大工业”根基,让这座城市回到“制造业当家”的轨道上来。其中,中山工业投资已连续2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投资,更是一种“投票”。这两年,企业通过投资向中山投下了信心票。2023年,中山招商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投资额。2024年,中山将这一记录刷新至1230亿元,实现连续两年投资破千亿。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中山被评为招商优秀地市。
夯实“家底”
工业始终是最大增长点
总量排位的提升,来自于增量的领先。2024年,中山GDP对比2023年统计公报数的3850.65亿元,增量达到292.6亿元,全省范围内仅次于深圳、东莞、广州、惠州。
增量背后,藏着反映产业真实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局数据,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4020.39亿元。
这也意味着,“五经普”使中山2023年GDP调增了169.74亿元,占全省调整数比例达到7.6%。旨在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家底”的“五经普”,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中山产业经济规模、布局和效益,有力证明了中山经济超出预期的底蕴和韧劲。
增量背后,是中山产业经济的价值重新评估。从GDP的结构来看,工业始终是中山最大的增长点。2023年,中山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达7.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1%,其与工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中山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增速达6%,占GDP比重提升至51.3%。
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个赛道上,中山既有“老树发新芽”,也有“小苗变大树”
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数智化转型的淬炼中加速变革。2024年,中山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7%,家用电器出口占全省约五分之一份额,奥马冰箱、TCL空调等龙头创下业绩新高。在湾区万亿家电产业集群的“补链”“扩链”“强链”中,中山集群制造的力量进一步显现,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已经向3000亿规模迈进。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中山不遗余力的培育中开花结果。以中山火炬高新区为例,一众高新企业在过去一年出尽风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康方生物50亿美元出海的依沃西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莱博瑞辰治疗骨坏死的创新药“注射用RAB001”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批复的临床试验批准……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广东省下一个万亿工业大市的竞逐中,中山已处于领先身位。2023年,中山提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时代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2024年,“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规上总产值已突破7400亿元。
在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资源链接能力更加突出,《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披露的全省18个重点产业发展情况中,9个产业发展布局直接涉及中山。这份报告中所体现的中山产业分量,无疑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筹码。
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两地进入从“一体化”向“同城化”演进的加速时期。
“创新”已经成为中山产业经济的新标签。目前,中山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省第五,规上工业总产值排名全省第六,创新型中小企业数排名全省第六。连续两年,中山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0%,跻身全国先进城市水平,成为全省6个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地市之一。
奔向未来
三大关键词上演“多重奏”
迈过4000亿元大关、两年连上两个台阶,既要看中山“胜在哪里”,也要看中山为此筹谋了什么。
回顾近几年中山的大动作,可以发现中山拼经济的三大高频关键词:产业、空间、区域协同。
产业是中山“逆袭”的胜负手。从近年的表现上看,中山没有在产业上继续“啃老”,而是花了大力气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上新”。
从2022年起,中山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当年出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市首期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2022年与2023年,中山连续两年均推动超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中山新推动1038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中山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达3811家,转型率达76.56%,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排名珠三角第一。
此外,自2023年提出打造新时代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后,中山便构建起“1个实施意见+10个集群发展政策+N个专项扶持政策”的政策体系。近期,中山再次放出40条具体措施的“大礼包”,计划拿出6亿元支持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空间是中山稳增长的底气。中山曾因缺少用地致使企业发展受限窘境,在近三年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自2022年初,中山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用空前的力度和规模整治产出低、能耗大、污染重、隐患多的旧厂房,三年腾出了超过4.6万亩用地,取而代之的是上千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厂房。
从数据来看,“工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山稳住了经济大盘,甚至成为拉动工业投资的一股重要力量:2023年,中山“工改”项目工业投资占中山全市工业投资的约25%。2024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35.4%。
从现象来看,曾经藏污纳垢的“小作坊”,今天成了孕育高精尖、数智转型企业的“大平层”甚至豪华“别墅”。借助“工改”扩大企业规模的,既包含明阳、华帝、长虹等头部链主企业,也不乏傲雷等在细分领域位处全球前列的中小企业。
区域协同是中山“弯道超车”的一脚“油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区位的“C位”城市,中山近几年对接珠江口东岸的进展有目共睹。
2022年,中山获批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并随即与深圳在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
2023年,深中首次举行联合招商大会,并宣布共建珠三角首个跨珠江口经济合作区域,选址中山翠亨新区和火炬高新区。
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两地进入从“一体化”向“同城化”演进的加速时期。中山文旅产业率先爆火,多个景点、商圈、知名餐饮店的客流、消费数据翻倍。
中山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更高质量建设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铸就中山现代化产业体系铁骨钢筋。通过深中通道,中山接入以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国际科创中心,将获得更多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更强动能。
中山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产业、空间、区域协同上演“多重奏”,共同奏响了中山击鼓催征的进行曲。各方正拭目以待:中山能否继续保持势头,让老牌强市“强势回归”。
观察
为创新“买单”,中山为何“舍得”
在中山今年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记者注意到,“创新之城”的概念先于其他领域工作的部署,被首先抛出:要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奋力建设创新之城,让中山成为集聚人才的重地。
同时,中山计划拿出6亿元财政资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光电光学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传统制造业城市为创新“买单”,中山为何“舍得”?
在此前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华为、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等科技创新企业被提及,“创新”成为全场大会的高频词汇。环顾珠三角各地市的“新春第一会”,各地均围绕创新火力全开。
可见,创新让广东、珠三角保持着走在前列的紧迫感。此时不加码创新,广东就有可能掉队,中山就有可能再被反超。
回望过去三年,中山已从创新中尝到了甜头:R&D经费投入破百亿元、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排名珠三角第一、创新型中小企业数排名全省第六……这些无一不成为中山GDP突破4100亿元、排名重回全省第八的关键动力。
展望未来,深中通道连接起中山与深圳。面朝对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中山不得不更加重视自身的创新课题。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小进也是退,中山必须要用创新武装工业、推动中山制造走向中山智造。
当前,深中产业资源创新对接会硕果累累,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牵手中山,一系列跨区域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为创新之城积蓄动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山提出打造“创新之城”,是突破了市域限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协同发展的视野,是着眼于更广阔创新链、产业链的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大潮大势下,中山有能力、有基础整合周边的创新资源,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而打造“创新之城”,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呼应。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廖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