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时评|融合湾区资源,打造“创新之区”

南方+

文|雷海泉

翠亨新区的创新使命再次强化。近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到翠亨新区调研时,给翠亨新区提出一个“新角色”——打造“创新之区”。事实上,这个角色并不新。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就赋予了翠亨新区“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的使命,其中“马鞍岛片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争取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吸引优质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建设成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

细读之下,翠亨新区建设“创新之区”,需要有更广的视野——面向湾区、全国乃至全球。郭文海在本次调研中强调,翠亨新区要“锚定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主阵地定位,面向全国全球集聚科创产业、研发平台、高端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连续5年居第2位。身处“湾区之心”和科创“富矿”腹地的翠亨新区,须拥有鲜明的“湾区思维”,接力湾区资源打造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区”。

一方面,要加快引进“大项目”。一个科创龙头背后往往带有一条创新资源链,科创集聚效应突出。比如,2018年,华为终端业务迁至东莞松山湖,为当地带来了超过3万名研发人员,同时也带来了一批上下游企业。类似的案例在翠亨新区也正发生着。江波龙在翠亨新区建设的中山存储产业园二期项目建成后,将聚集超过1000名工程师。“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大平台”。科创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关键载体。但缺少高水平大学和机构等科创平台,一直是制约中山科创产业发展的短板。对此,中山在规划建设翠亨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时,就专门引进了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并建设中山生命科学园等科创空间载体。深中通道开通后,翠亨新区与深港创新圈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借助“大平台”的科创互动骤然升温。去年,香港理工大学已进驻位于翠亨新区的中山生命科学园,探索成果转化合作,打通“香港创意+中山转化”的新模式。在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和“大所大院”林立,这是翠亨新区发展科创产业的另一大资源优势,翠亨新区应用好用实,探索更多科创平台建设的新模式,集聚更多科创资源。

此外,更要对标一流,塑造适合创新的“大环境”。这个春节假期,深度求索震惊全球。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思考,为何杭州能连续产生阿里、“AI六小龙”(如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等科创新巨头?从电商之都到AI新贵,杭州的成功之道很大程度可归结于“拼环境”。杭州连续多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第一,并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失败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成功的城市大致相似。在诞生华为、大疆等科创巨头的深圳,营商环境也是科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进,并持续开展迭代更新,打造了一个对更加开放、对创新更加宽容的发展环境。当下,翠亨新区在创新“大环境”建设方面仍有不少改进空间,需对标深圳,在“政策规划一体化、营商环境同城化”等方面作更多探索,以更开放的制度和更包容的生态,吸引全球创新要素汇聚,打造湾区创新“共同体”的关键节点。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