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上午9时许,饶平县浮屿海域波浪翻涌,拍打着停泊的快艇,惊起一片雪白的海鸥。然而,在海上的阡陌小道,渔民洪少华依然如履平地,手持捞网来回走动,不时俯下身,观察着网箱里的生长情况。
洪少华细心检查鱼苗生长情况。黄品 摄
养殖户洪少华正在按例巡查渔排。黄品 摄
“塑胶网箱操作起来更方便,比木排平稳多了。”洪少华从网箱里捞起一条赤嘴鳘,细心检查鱼身上的伤口。
这片由300格黄色方格组成的海上牧场,是洪少华和洪伊健兄弟俩的常驻之地。与传统木质网箱不同,这里采用的是新型塑胶网箱养殖。据饶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渔排使用木头和泡沫搭建,容易老化破碎造成海洋污染,而塑胶网箱采用新型环保材质,可回收利用,抗风浪能力强,使用寿命可达20—30年,能有效提升渔业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阡陌纵横的网箱,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海上田园风光。黄品 摄
立足“近浅海做减量、中深海做增量”发展思路,2024年,饶平县积极推进浅海传统渔排“木改塑”行动。加速推进之下,累计清拆传统木质渔排约1.1万格、更新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4800格、投放重力式深水网箱347口,推动海洋生态和养殖效益实现“双提升”。洪家兄弟响应号召,拆除了旧有的300格木质渔排,但是建造新型渔排时,他们却犯了愁。
起初,他们对“换塑”持观望态度,因塑胶网箱的建造成本高昂,且县里并无先例。洪少华称,传统木质渔排建造成本约为每格3000元,而新型塑胶网箱高达1.5万元起,仅建造成本便激增数倍。
浮屿海域上,成片的新型塑胶网箱放养着数百万条鱼苗。黄品 摄
“出租政策帮了大忙!”洪伊健解释道,新型塑胶网箱租金为每格每年800元,且首年免费使用,极大缓解了投资建设的压力。这些租赁的网箱来自饶平县海洋牧场现代设施建设项目,由饶平县振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建造。第一期建成的2000格塑胶网箱已全数出租给养殖户,第二期也即将投入使用。
解决了前期建造的问题后,持续的保障也至关重要。洪伊健称,随着“木改塑”的推进,相关部门提供了贷款优惠和保险服务,以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海水养殖靠天吃饭,有了保险,就等于壮了胆。”
有了政策的支持,洪家兄弟说干就干。去年夏天,300格新型塑胶网箱正式投产,其中分别投放了赤嘴鳘和白花鱼鱼苗,养殖场地也从港湾转移到更远的海域。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打造“蓝色粮仓”。潮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清拆柘林湾传统木质网箱3万格以上,打造集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精深加工、滨海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这给洪家兄弟以及更多的养殖户带来了更大的信心。
洪少华剩余的木质渔排,后续将被改造成塑胶网箱。黄品 摄
“这里临近南澳,水质比近海好多了,”洪伊健指着附近的海面说道,“我们将把剩下的200个木质渔排全部改成塑胶网箱,用于培养鱼苗。”此外,他们还计划添置3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等到水温回暖,我们又有得忙了。”洪少华介绍,再过不久,鱼苗就得重新分配“住所”,按大小分类放养,以助其更好地育肥增重。在他看来,养鱼如同育儿,见证小鱼苗长成大鱼的过程让他充满成就感。春节期间,牵挂着鱼儿的洪少华仍然每天守着渔排,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在我们的悉心照顾下,来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南方+见习记者 黄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