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登记数创下1980年以来最低纪录,如何看?怎么办?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尚黎阳 吴晓娴

民政部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与2023年对比,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2.8万对;与历年数据对比,去年刷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为什么结婚登记数减少了?

纵观十几年来的数据,全国结婚登记数整体呈下行曲线: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达到1346.9万对的高峰,随后一路走低。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跌破1000万对,2022年降至683.5万对。2023年,因疫情后的“补偿性结婚潮”,结婚登记量短暂回升至768.2万对,2024年再次回落。从个体原因来看,当代年轻人和长辈在婚育生活上已表现出了许多现实不同。当代年轻人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上接受到多元的婚育文化,对婚姻生活有了更具主体性的判断和选择。

社会原因则更为复杂,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还在建设过程中,结婚、生养、教育等各种成本仍然较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从统计数据来看,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为普遍趋势。《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结婚率与生育率、劳动力数量、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何为爱“减负”,击破青年婚恋面临的现实难题,政府部门在不断出招。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天价彩礼、繁琐婚俗带来的成本和精力消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推进高额彩礼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去年民政部发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并取消了过去对登记的地域管辖规定。这一系列政策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让适婚男女不再“为爱奔波”。

总而言之,持续推进、建立健全婚育政策体系是人心所向。这需要拿出具体措施和对策,真正解决年轻人较难平衡事业发展与结婚生育二者关系的困境,帮助他们成才又成长。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