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全国舞台!博罗嶂背畲族“村晚”燃情开演

南方+

2月11日晚,2025年全国“四季春晚”惠州博罗嶂背村示范点晚会在横河镇嶂背村举行。本场“村晚”以嶂背畲族小学、畲族特色民俗馆为舞台背景,表演者大多为嶂背村村民,“高山流水”“敬贺彩带”“快乐竹竿”“畲族婚嫁”等畲族传统民俗节目相继登场,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一一展现。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在全国89个示范展示点中,广东省三个村成功入选,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就是其中之一。

来现场观看畲族“村晚”的观众数量众多。南方+记者 梁维春 摄

最炫畲族风

民族文化展现独特魅力

演出当天,舞台的灯光缓缓暗下,嶂背村村民韦钰与其他身着华美畲族服饰的舞者步履轻盈地踏上舞台,极具畲族风情的祈福节目《山哈祈福》。舞台中间的舞者头戴“凤冠”,因而也被村民称之为“引凤”。高亢激昂的鼓点过后,十几名畲族姑娘从舞台两侧缓缓走来,向舞台下的客人献上彩带与美酒,象征着畲族村民最真挚的欢迎与祝福。

随着一阵清脆的鼓声响起,台下的观众纷纷拍手随节拍共鸣,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嶂背村的村民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竹竿,带来节目《竹鼓闹新春》。随着鼓点的加速,舞者们步伐迅捷而有力,竹竿间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奏响新春的乐章。

村歌联排节目由湖镇镇新围村《神山石下幸福村》、杨村镇水华寨村《幸福水华寨》、罗阳街道观背村《观背开心迎客来》、横河镇西群村《竹海西群》、园洲镇下南村《罗浮影》共五个方队组成。村民们吹拉弹唱,互相拉歌,把晚会氛围推向了高潮。

当晚,节目《畲族婚嫁》将现场观众拉回传统的畲族婚礼现场。歌声响起,舞者头戴“凤冠”,身着传统的凤凰装,舞蹈轻盈而优美,歌谣深情而悠扬,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体会到了畲族婚嫁风情的独特魅力。

《同有一个家》是本场“村晚”的压轴歌舞节目。舞台上所有的表演者聚在一起,手牵手,围成圈,齐声歌唱。舞台旁的篝火被点燃,当歌声落下,掌声再次响起,在观众席上,在每一位畲族文化传承者的心里。

展现看家本领

希望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

这场“村晚”是嶂背村村民传播畲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为此,村民杨伟梅今天一大早就来到现场帮忙,她告诉记者,村里的村民都被动员起来,希望能给外来游客和全国观众呈现畲族文化,“今天的外来游客应该有几百人,小小的村子很久都没有这么热闹了。”

在“村晚”现场,嶂背村的村民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将畲族的非遗文化、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特色美食等一一呈现给前来的游客。甜茶、汤圆、酒糟、糍粑、乌米饭引来了不少游客驻足品尝。

嶂背畲族村是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村民日常交流语言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的畲语。嶂背畲族村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人口最为集中的畲语遗留地,成为众多语言学者研究的“标本”。

竹竿舞是畲族的特色民族艺术之一。南方+记者 梁维春 摄

“希望更多人参与到畲族文化的传承中来。”90后的蓝计香如今担任嶂背村的负责人,同时,她也是新一代畲族文化传承者。“今天有位小朋友非常喜欢我们的传统服饰,她说她有机会也想试试”,蓝计香说,“很开心能有这样的传播效果,希望大家都能了解畲族文化。”

去年,在蓝计香主导下,嶂背村成立了一支20人的畲族歌舞团,成员年龄跨度从20岁到40岁。国庆节假期,歌舞团带着前期排练出的《彩带情丝》《畲乡凤鼓》《高山流水》《竹竿舞》等节目,到镇上的民宿做了免费的首次展演。

近年来,嶂背畲族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深入挖掘畲族文化资源,通过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活动,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进一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采写:南方+记者 张国威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