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释放重要信号:今年九市这么干|珠三角观察

珠三角观察
+订阅

春节假期后首周,珠三角迅速“出手”了。

在2月5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珠三角九市相继召开“新春第一会”。

九场“新春第一会”的内容、形式各不相同,却都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出新年的行动新信号:

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再升级,到县域经济的破局突围;从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变大树”,到未来产业“种子快开花”;从出台新政策,到掀起项目动工热潮……

在广东GDP连续36年拿下全国首位之后,珠三角能否继续发挥广东经济“压舱石”的作用?透过九场大会,来看珠三角如何再扛大旗。

制图,不标注图说。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新目标

“新老并举”推动产业进阶

产业兴则经济兴。

身处动能转换过渡期,广东尤其是珠三角能否从过去积累的产业“老本”中找寻新动能,关乎广东能否继续在全国保持“经济第一省”的地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刻不容缓。

从珠三角各地的“新春第一会”来看,各地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都形成了成熟的思路,并结合各自优势和短板,设定了各自在产业体系竞赛“全运会”上的新年新目标。

广州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6个未来产业和8个现代服务业正是广州押注的“宝”。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作为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首,推动广州向万亿级“智车之城”进阶。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深圳经济总量实现4万亿元目标任务的冲刺之年。深圳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对有较好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飞行、量子科技等产业要尽最大努力谋求在全国全球的巨大优势。

不标注图说。

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主有辅,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又要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对此,珠三角各地也定下了各自要发力的赛道。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东莞锚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主赛道,计划投入超30亿元财政资金,力争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广州的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智能终端各具优势又相互协同——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配套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对工业经济发展困境,佛山“喜新不厌旧,依新改造旧”,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老并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底,佛山超7000家规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成本与产品不良率降低。佛山企业和政府都从数字化转型中尝到了甜头,坚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决心。

江门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引导推动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为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着力建设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各地高质量发展大会均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产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这有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说。

2024年,惠州GDP突破6000亿元,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提高到88.9%,今年将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肇庆今年GDP将冲刺3000亿元。

从“新春第一会”上可以看出,珠三角各地级市因地制宜,既推动传统产业跃“级”,也为新兴产业聚“势”、为未来产业谋“远”。

新行动

掀起产业项目动工潮

新目标既已设定,接下来就是亮出新行动。

新年开启之际,珠三角各地市“慷慨”抛出政策“大礼包”,产业项目火热开建,释放向“新”而行的积极信号。

重要举措相继落地:广州提出实施“广州数智创新计划”、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开展“市场牵引场景开放行动”、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助力未来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不标注图说。

重磅政策相继出台:东莞发布2025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在“AI+智能制造”“AI+智能终端”两大关键领域重点发力,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今年,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

在珠海2025年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及首批四份政策中,《新来珠青年人才住房 “一免两减”政策措施》尤为引人关注。面向新到创业就业的青年人才,珠海将提供最长三年周期的“一免两减”住房保障

“在珠海我们不仅关心人才飞得高不高,而且关心人才过得累不累。”珠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腾东表示,希望通过“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让青年人才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善意。

产业变革由技术革命催生而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向“高”攀登,向“实”聚焦。记者观察发现,珠三角多个地市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

中山计划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真金白银“滴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光电光学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不标注图说。

肇庆发布《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谋划深度嵌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创新发展模式。

打好一季度“开局战”,关键还是产业项目。在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同时,珠三角各地市就下达了重大项目“开工令”。

广州重点项目纳入全省计划的数量位居各地市之首,一季度共341个项目开工,总投资约2400亿元;惠州集中动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40宗,计划总投资1265亿元;中山在深中通道登陆点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明阳集团全球首个现代能源高端装备科技园项目实现“揭牌即开工”。

“珠三角各地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向市场传递出经济持续向好的积极信号。”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大项目投资额度大、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新保障

“软硬”兼施夯实体系基底

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大厦,离不开体系性的强大“硬实力”。

观察珠三角各地“新春第一会”,可以发现九市在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大招”的同时,也在为体系性的举措“套后盾”。

其中,营商环境作为让现代化产业体系扎根、获取养料的“土壤”,在珠三角各地的“新春第一会”中被多次提及。

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企业负责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选择广州的理由:营商环境。作为对市场的回应,大会提出,广州将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改革,地方特色优势也成了借力对象。例如,在珠海,应用场景的开放被认为是当地将来最强大的营商环境。为此,珠海推出了《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在全国首次把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打造“场景引领创新、需求驱动转化”的新模式。

产业的跃迁,既需要营商环境的精心哺育,也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的强力支撑。记者注意到,多地政府通过优化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内生动力的迸发更加“丝滑”。

例如,佛山提出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三链同构”,推动产业动能破旧立新。在举行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的当天,佛山就发布了“1+N”新动能产业基金体系,包括设立1支总规模200亿元的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和N支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将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

不标注图说。

存量工业用地在全省相对稀缺的中山,则尤为重视土地供应,提出深入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快打造跨镇街万亩产业集群,是支撑中山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前提、基础。近三年来,中山已腾出超4.6万亩新空间,带动近三年全市工业投资几乎翻了一番,GDP突破4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素来以制造业为强项的珠三角,在构建体系性的“硬实力”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力度,力求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产业价值链。

享有“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提出要聚焦科创金融、软件信息、贸易物流、科研设计、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扶持壮大一批“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优质集聚区,加快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工业总产值在去年突破1.5万亿元的惠州,对生产性服务业也提出更高需求,因而惠州面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货运运输、科技服务、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珠江口西岸,中山瞄准现代服务业的“短板”,将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跟上深中通道“跑起来”。江门则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构建珠江口西岸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着力提升“江门制造”竞争力。

不标注图说。

总体而言,珠三角各地既重资源配置等“硬件”、又抓政务服务等“软件”,既强化政策供给,又释放市场活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一个坚实的体制机制“后盾”。

九场“新春第一会”,既有宏伟蓝图,也蕴含实践路径。在疾风骤雨甚至惊涛骇浪面前,一个崭新的珠三角正乘风破浪,为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


【配稿】声音

袁持平:发掘更成熟的现代化产业应用场景

近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袁持平认为,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考验下,广东尤其是珠三角需要依靠自身拥有全国最齐全产业门类的底蕴,在培育新动能、开拓新场景、切换新赛道等方向发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的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就像早期的互联网、智能手机一样,需要进一步挖掘新的增长点。”袁持平以广州、深圳的低空经济产业的消费场景为例,两地当前仍以高端商务为主要应用场景,大众消费的巨大增量仍待开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珠三角需要发掘更加成熟的应用场景。同时,对佛山、东莞、中山等产业门类齐全的传统工业城市,袁持平认为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样需要紧扣新的应用场景、激发消费者新需求。

对于珠三角多地提出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袁持平也持肯定态度:

“培育新质生产力,也包括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的助力非常大,它关乎各类资源要素的匹配问题。”

袁持平举例,高科技企业聚集在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深圳近年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货物运输、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开花结果,为企业解决仓储、资金、人才引进等痛点问题。而目前珠三角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较为失衡,除广州、深圳之外的各地市均存在“短板”。短期来看,佛山、东莞两座万亿级城市更具备发展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刘亮

设计:朱晓宇

统筹:李卓 何山

编辑 王浩宇 钟城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